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政改行差踏錯將愧對子孫

「我寧願原地踏步,也不要行差踏錯。」這是余若薇在總結政改辯論時的肺腑之言。究竟怎樣才會行差踏錯,這是所有政黨在未來幾天將要決定的頭號大事。


余若薇在電視辯論中把反對曾蔭權2012政改方案的理由,發揮得淋漓盡致。辯論前港大民調已經發現有65%的市民要求政府撤回方案,而觀看辯論後有逾四成市民更加反對方案,因此曾蔭權只能面對不肯撤回方案、便遭否決的命運


就在政府方案面臨觸礁之際,各方焦點忽然集中在民主黨提出的區議會功能組別修訂方案,以一人一票的方式(但已有其他功能組別投票權的選民除外)選出先經區議員提名的5個立法會議席。但是,「終極普選聯盟」原先提出兩個達至真普選的前提條件,即普選特首時沒有篩選,和普選立法會時廢除功能組別,卻仍然得不到中央政府的承諾。


在沒有真普選承諾的前提下,接受區議會功能組別修訂方案,會否讓香港起錨後漂泊到風高浪急的汪洋大海?


「區議會功能組別」內藏魔鬼


常言魔鬼在細節中,這個修訂方案最少有3隻魔鬼。


第一是「政治分贓」:這個方案需要由區議員互相提名,才把候選人交給市民投票。因此,有意問鼎立法會的區議員,必須先要出盡法寶,在400人的小圈子中取得足夠的提名票。提名門檻愈高(例如需要50票),難度愈大,每張提名票的叫價便愈高。區議會目前充斥大量親建制的所謂「獨立人士」,毋須依據政黨取向提名;由於立法會選舉在他們當選區議員一年後才舉行,投票支持他們的選民無法影響他們的取態。屆時這些區議員的提名票便可以「善價而沽」,只要不愚蠢到觸及刑法,種種利益交換的勾當便會大行其道,禁之不絕,區議會劣質化指日可待。


第二是「易請難送」:當400多名區議員成為功能組別的得益者,他們理所當然地變成功能組別的守護神。在政府管治威信日益下降的今天,區議會的角色日益吃重,以掩飾政府認受性不足的窘態。例如,縱使是一個地區規劃議題,皇后碼頭應該原址重置還是易地重置,政府也要找來18個區議會表態護航,抗衡民間專業意見。當區議員討價還價的籌碼愈來愈多,下一步政改時,要把他們已經吃到口的肥肉拿走,廢除功能組別,真是天方夜譚。


第三是「以假亂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早前公開向港人表達對普選的看法,即是僅限於選舉權的普及而平等,而對於國際人權公約所要求的被選舉權和提名權卻隻字不提。按照這個「中共特色」的普選原則,實施區議會功能組別修訂方案後,幾乎可以宣布立法會普選「大功告成」。因為屆時全港市民一人兩票(一票地區直選加一票功能組別),還不算「普及而平等」嗎?至於為什麼300多萬市民手中的一票,只能平均60多萬票才產生一個區議會功能組別的立法會議員,而其他商界選民,可以百多票便產生一個立法會議員,喬曉陽已經說清楚,「必須兼顧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若中央官員心情寬暢的話,到了2016和2020年,取消一些無關痛癢的公司票和團體票,誰還敢說「真普選」沒有在香港落實?


一旦開門讓這3隻魔鬼入城,誰來捉鬼降魔?支持方案的議員是否心中有數?


「恐懼戰術」違背事實


曾蔭權在電視辯論中運用「恐懼戰術」,嚇唬市民,一旦政改方案像2005年一樣「原定踏步」,香港便「無出路」。但他又同時聲稱:2005年後他已經取得重大成就,讓中央在2007年給了香港一個普選時間表。這項前後矛盾的邏輯不僅是個大笑話,更點出一項重要事實:正因為香港人在2005年拒絕倒退方案,中央才開出一個政制向前走的時間表。


中央的積極回應遠不止此:為了紓緩政局矛盾,中央加大中港經濟融合的力度,單是CEPA便在2005年後加簽了5份補充協議,再加上港珠澳大橋、新口岸和高鐵等跨境基建,更鼓勵廣東省和深圳市配合香港規劃發展。香港經濟發展的動力不減反增,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由是觀之,否決政改方案便令香港「無出路」一說,絕對與事實不符。反之,當議員面對一個無助化解深層次社會矛盾,並且任由特權繼續膨脹的政改方案,否決的動作絕非消極,而是具有積極意義、促使中央勇敢回應香港困局的一步。


作者是公民黨副主席

[刊載 《明報》 2010年6月21日]

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清醒講理戰勝含混欺瞞

全城觸目的曾余政改辯論昨晚舉行,傳媒事前大事報道雙方如何「特訓」,如何準備「奇招」突擊,但歸根究底,通過辯論「擺事實、講道理」的結果,還是要看事實在誰一方,道理誰說得透徹。

在辯論舉行前三天,公民黨刊登了一份以「清醒、講理」為題的聲明,不但闡釋了公民黨如何看待政改方案,更提出了一套「能進必進、應守必守」的策略,結合公民社會與議會內的力量,為民主目標投下更大的注碼。

公民黨一直要求政府就政改方案進行談判,政府拒絕後,五區補選已經舉行,總投票率並不理想,但是,以群眾為核心的公投運動,有超過五十萬人支持,成為新民主運動的核心力量。曾蔭權在公投運動後邀請余若薇進行電視辯論,正是說明了凝聚市民力量的必要性,當權者不敢忽視。

曾蔭權在辯論中的論述,跳不出兩項觀點:一、支持公投是激進行徑,溫和妥協才是出路;二、「起錨騷」鼓吹的二○一二政改方案是和妥協的理想版本,不支持方案是脫離現實。但這些立論是否經得起推敲辯證?

「恐懼戰術」難再奏效

首先必須認清的現實,是香港正處於一個特權當道的格局,在政治體制內,既得利益是強勢,普羅大眾是弱勢。公投運動正是賦權予弱勢者,通過投票箱表達意見。對於被挑戰的既得利益,這自然屬於大逆不道的激進行為。

曾蔭權的「必殺技」,便是慫恿市民站在既得利益的角度看問題,把挑戰既得利益標簽為激進,再暗中運用「恐懼戰術」:凡是「怕煩怕亂」的市民,便該站在我們「和妥協」這一邊。

對於溫和良善的香港人來說,這種「恐懼戰術」本應非常奏效。但是余若薇點出了兩項事實,把這招數化解於無形。其一、公投運動沒有引起絲毫亂子,什麼惹來激烈衝突完全是穿鑿附會。

其二、愈演愈烈的社會矛盾,並沒有因為民主派多年來在政改上屢次「妥協」而緩和,反而因為既得利益在政治特權的蔭庇下,予取予攜,變本加厲,使「和諧願景」淪為一個被嘲笑的圖騰。

曾蔭權在辯論中兜兜轉轉,急於說服市民,二○一二政改方案已經增加所謂「民主成分」,值得鼓掌支持。可惜,所有似是而非的論據都敵不過兩項顯淺的道理:市民要求廢除特權,但維護特權的功能組別卻不減反加;市民要求特首施政貼近民情,但由商賈壟斷的小圈子特首選舉模式卻原封不動

政府方案迷失方向

正如余若薇指出,政府方案的最大毛病,是會使香港迷失方向。
曾蔭權硬銷的方案,必須與人大常委副秘書長喬曉陽在上周的一番話一併解讀。喬曉陽對普選的定義僅限於選舉權的普及而平等,而對於國際人權公約所要求的被選舉權和提名權卻隻字不提。

基本法委員梁愛詩亦表明「功能組別是符合普選定義」,這些說法,預示了一幅「假普選藍圖」:一、行政長官選舉將以「民主程序」提名為掩飾,設置篩選機制,使普羅市民成為「舉手機器」,只限投票給欽點的候選人;二、立法會將繼續保留功能組別,用小圈子選舉或提名的方法運作下去,讓特權操控延續千秋萬代。

在這幅「假普選藍圖」的引領下,即使馬上「起錨」,到了二○四七年,香港仍然會滯留在風高浪急的汪洋大海中。

政制改革的目標是達致善治,紓解貧富懸殊、官商關照、社會流動停滯等深層次矛盾。一個任由特權不斷膨脹的倒退方案,只會使香港淪落為一個沒有願景、沒有希望的城市。

余若薇點出對政改方案的簡單要求,就是只要中央清晰承諾,普選特首時沒有篩選,普選立法會時取消功能組別,最終達致國際人權公約要求的標準。這才是倉卒起錨之前,設定方向的基本步。

重擬方案為時未晚

曾余辯論的最大貢獻,是讓更多香港市民清醒過來。特區政府與其費盡心思推銷「起錨騷」,不如撤回方案,或在方案被否後,重回談判桌,提出新方案,仍然為時未晚。

香港目前面對的政改困局,其實只有兩個根源:中央政府是否願意信任香港人,和特區政府是否願意為全民福祉?據理力爭。誰都明白,功能組別背後的既得利益,如果沒有中央官員腰,絕對沒有足夠的政治能量,與清晰不過的民主力量抗衡。

正因如此,雖然多年來政改方案紛紛攘攘,但解之道其實簡單不過:只要當權者信任人民,容許港人在一國兩制的框架內港人自,民主之路便可以大步走下去。

如何在余若薇從容不迫地道出響亮民意民意後,將真正「溫和妥協」之道轉達中央官員,才是曾蔭權在五十五分鐘辯論後的最大考驗。

作者為公民黨副主席 黎廣德

[刊於 《信報》 2010年6月18日]

2010年6月17日 星期四

[採訪通知] 恆地連環律師信針對馬屎埔村民 民間團體於6月18日法院門外聲援

採訪通知

恆地連環律師信針對馬屎埔村民 民間團體於法院門外聲援

與發展商抗爭已達十四年的粉嶺馬屎埔村民關漢貴先生及陳基裘先生,於六月十八日再度被恆基告上法庭(案件編號DCCJ2393/2009)。一眾馬屎埔村民、關注新界東北未來發展,以及收地製造石棉塵事件的團體,將會於上午十時正在灣仔區域法院門外聲援被告村民,並以表關心。

事緣恆地於十年前,政府公佈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後始積極囤地,粉嶺北一帶村民陸續收到以《業主及租客條例》發出之律師信,要求居住數十年的村民/農民搬離家園。其中,關先生更在本年一月參與了規劃署舉辦之「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諮詢會」後,被恆地發信要求立即在七天內「交吉」。關生不滿恆地所為,認為政府透過現行計劃協助發展商收取村內土地,漠視當地村民的居住權,當其他村民不斷被恆地的收地招數嚇走,關生則希望捍衛居住權利,繼續以法律程序與恆地頑鬥,同時申索早前恆地職員黃浩明先生曾經承諾給予當地村民的賠償安置。直至今年四月,由於恆基得悉關先生成功申請法援,而其農地租約__,因此知難而退,立即撤銷控告。然而,近日關氏及陳氏再次收到恆地的法庭信,指控早前爭取權益的申索令增加了他們的工作,向關生索償。行內人士估計要約十萬賠償金(時序詳見附表),而恆地再次找藉口狀告當地村民,不斷以其龐大的法律資源,消耗村民的心力,威逼村民放棄其居住權,並在毫無基本賠償的情況下遷離家園。

問題一:上庭壓力令村民病患連年

與發展商鬥法十多年,已令村民們心力透支,身體受到龐大壓力。關先生自開始法律程序以來,需要不斷就醫,醫生紙隨法律文件的厚度而增加。近十年腎部開始出現問題,曾入院兩星期,輾轉上過廣州求醫,近日發現腸道亦出現問題,六月十八當日上庭後便要往QE作深入檢查。

關先生父親關炳,多年來亦受連串收地及法庭事件影響,心理長期受壓力困擾,曾經自殘身體,現時需要在老人精神科求醫。由關老先生由一位健碩的農民,變得只剩下60磅,再要上庭的話,恐怕其身體狀況將進一步惡化。關老太亦習慣了村落生活,若迫使她搬上樓房,亦對老人家身體造成莫大影響。

問題二:突興訴訟妨礙石棉事件調查

是次法律程序,疑與近日環保署調查恆地於村內製造石棉塵事件有莫大關連。

今年四月,禁止石棉聯盟曾到村內向村民初步了解石棉事件。就此,恆基職員曾直接向關生查問,是否曾帶外間人士來觀察石棉問題,又道,事件可以私下解決,大事化小。在石棉事件曝光之後,恆地職員甚至向關生提出「換地方案」,表示可以予關氏一塊建有木屋的地搬走,威迫利誘,希望萬事有商量,不要「攪野」。

其後,村民於兩個星期前收到環保署消息,要求關生在6月14日就石棉塵事件落口供。接著,上星期四 (6月10日)便收到恆基的律師信,要在18日當天上庭,過程中「軟硬兼施」,導致14日村民未能向環保署提供口供及相關資料,拖慢了政府處理村內石棉塵問題的進度,影響區內市民健康。

問題三:收地破壞粉嶺北農業生境

馬屎埔村的自然環境,未有像其他非原居民村一樣,因收地而遭到填泥,實有賴村民堅守土地家園,阻止發展商將土地用途改變。

關氏一戶在馬屎埔村口,馬路附近位置,種植一片萬尺本地果園十多年,主要種荔枝、龍眼及桑樹等果樹;而同日也被狀告的另一位馬屎埔村民陳基裘先生,亦在村內路邊一帶附近種了一片萬多尺的蕉田,至今已十八年。果樹林發揮了屏障作用,令當地自然環境一直得以保護,免受馬路及其相關經濟活動帶來的破壞,,並提供生境予雀鳥棲息覓食。若非他們在村邊路旁的堅持,很容易就會如附近村落(如天平山村貨櫃場)一樣,一直朝向村內的土地填泥,破壞整帶的農業生境。

--
對於連串的法律打壓及收地迫遷,村民已經忍無可忍,亦清楚對方將有龐大法律資源針對村民。關生形容「人生有幾多個十年」能夠與發展商對抗,表示經當日答辯後將會堅持到底,希望能保住一片綠色鄉郊環境及村民應有的居住權,並要求停止對村民的打壓。如希望進一步了解事件詳情,請聯絡村民關生 (90826766)及陳生 (96396933)。

--
時間:


- 關生及陳生會在9時半於灣仔區域法院提堂答辯 ,當日關老太也會上庭。
- 約十時正,其他村民及關心事件的團體及朋友會在區院門外一起問候村民,並由村民及相關朋友發言。當場亦會派發答辯書。
- 下午,關生將會入QE看病。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官商關照下環保費變商品税

開徵環保税是國際大勢所趨,一般須符合兩項原則:一、將生產或消費行為引致環境破壞的界外成本,轉由污染者負擔;二、環保税的收益用於改善環境的投資。此舉的好處是一方面利用產品價格的誘因,減少污染行為,另一方面是加大環境投資,製造良性循環。

近期特區政府以環保徵為名,推出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制公眾諮詢及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希望市民考慮負擔額外費用,資助回收廢電器電子產品,及驅使電力公司和巴士公司採用較環保的能源。只要細看這些表面上冠冕堂皇的政策,便會發現深藏背後的理念,不但濫用了污染者自付原則,更突顯了特區政府官商關照的管治死結。

廢物增長商家高床軟帎

工商業廢物近年持續大幅增長,家居廢物則穩步減少,顯示特區政府主要針對市民消費的減廢策略,早已落後於形勢,未能對症下藥。從2002至2008年,每日棄置在堆填區的商業廢物增加了七成,達到2280公噸,工業廢物更增加超過九成至1092公噸,兩者共增加了1469公噸。工商業浪費資源成風,製造了大量垃圾,無論是集資時印製幾吋厚而無人過目的招股書;餐飲業即棄餐具泛濫成災;或商品過份包裝等等,早已為人詬病,但政策措施研究多年,卻無一落實。

家居廢物雖然是都市固體廢物的主要來源,在2008年約佔在堆填區棄置的六成半左右,但近年來每日的棄置量已經由2002年的7519公噸降至2008年的6081公噸,減幅近兩成。可惜,市民大眾努力減廢的成果完全被工商業廢物的增幅所抵消。但新建議環保徵費的矛頭為何單單指向市民,讓污染大户的商家繼續高床軟帎?

舉例來說,政府在廢電器電子產品生產者責任制的諮詢文件中,建議納入管制的產品只涵蓋大型家庭電器、其他家庭電器和電腦產品三項,其中牽涉工商界的只有電腦產品一項。影印機、傳真機、碎紙機、冷熱水機等商用器材,廢棄量驚人,但卻全獲豁免,工商界毋須承擔回收有關產品的責任。

環保徵費背離公義原則

見微知著,特區政府一直無視產品及服務供應商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從來不從生產工序、生產物料等上游環節入手推行減廢,只着力在消費鏈的終端部份實施徵費。官商關照的心態,昭然若揭。

更有甚者,政府一直拒絕承諾把環保徵費的收入全盤用於環保投資,例如實施膠袋徵費首年的收入預計為二千七百萬元,將全數撥入一般税項收入,會否用於改善環境,市民不容置啄。

因此,從現今的膠袋稅至建議中的廢電器電子產品的環保徵費,本質上是針對個人消費,變相的商品及服務稅,這稅項完全違反環保徵費的原意?

實施環保徵費不應背離社會公義原則。政府強調污染者自付原則,表面上人人平等,但弱勢社群不獲豁免,也沒有透過其他福利措施 (例如綜援或生果金) 提供補償。在實施商品及服務稅的國家,生活必需品通常會獲豁免,但香港卻反其道而行,不分富貴貧賤,一律需要繳交,結果變成懲罸窮人的累退税,真要問公義何在呢?

「臨胎症」亢害市民健康

在檢討空氣質素指標的文件中,政府詢問市民是否願意多付電費、巴士車費等以改善空氣質素,背後的邏輯同樣是污染者自付原則。其實特區政府是警告全體市民:『若果你不願額外「付鈔」,你便要多吸廢氣,無論你因哮喘、心臟病或像每年千多名市民一樣提早死亡,都是咎由自取,政府愛莫能助。』

這種邏輯完全漠視政府保障公共健康的基本責任,更蓄意迴避政府分配公共資源時最起碼的社會承擔。交通費昂貴已使偏遠地區市民吃不消,政府跨區交通津貼的覆蓋面也相當有限,再加交通費無異於百上加斤,更何況空氣污染的最大受害者是弱勢社群及基層市民。政府罔顧基層市民承受能力已達極限的艱苦境况,推卸保障市民健康的責任,實在匪夷所思。

政府深知,只要用投資高鐵的十份一資金,設立一個60億元的基金,便足以更換二千輛歐盟前期和一期的墨魚巴士,有機會挽救每年幾百人的性命,省回數十億元醫療成本。可惜,坐擁萬億元財政儲備的曾蔭權政府,只熱衷進行一個接一個的顧問研究,及進行形式化的公眾參與活動,顯然是患上了「臨胎症」 (NIMTOO – Not In My Term Of Office)。

政府的管治思維,無法擺脫被特權壟斷的體制的束縛。曾蔭權班子留给香港人的遺產,恐怕是一套千瘡百孔、重商輕民的環保政策。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

[刊載 《信報》2010年6月10日]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請廣傳] 新民主運動第二波研討會

新民主運動第二波研討會

2010年香港的春夏之交,我們感受到我城人民爭取自主的躁動。今天,就應先為民主運動進行回顧與前瞻。回顧就應由八十年代初的中英談判開始, 香港人如何在過渡期到九七前後增加我們在民主前途討論上的位置,及後進入主權移交後的特區政府管治下,我們又如何建立起我城的公民社會。及後來到2010 年,五年前香港人已用人民力量否決政改爛方案,到今年破天荒首次以五區總辭達成變相公投;另一邊廂,溫和民主派的普選聯向中方尋求溝通,可是剛開始未見成果。

六月底好有可能會是第二次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投票通過之日。官員說,泛民議員若否決的話,便再度鑄成「原地踏步」的大錯,但是,倘若人們倉促通過政府推行的政改爛方案,就不是「原地踏步」了嗎?香港爭取政制民主化的二十多年以來,今天的局面至為不堪,面對如此方案,不管否決或通過,政治進程都只能原地踏步。除了通過與否決,要求撤回方案,可會是真的叫人向前走的新民主運動的又一個起始點呢?

主辦:公共專業聯盟、八十後反特權青年、城市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
日期:六月十三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二時至五時半
地點:香港城市大學 LT1 演講廳

流程:

第一節(2PM-3:45PM) 回顧:民主運動,始至八十年代
主持:黎廣德
講者:陳景輝、谷淑美、成名等

休息及短片播放(3:30PM-3:45PM)

第二節(3:45PM-5:30PM) 前瞻:新民主運動第二波
主持:葉寶琳
講者:余若薇、林輝、孔令瑜、陳家洛等

#講者仍在邀約中,進一步消息請上www.procommons.org.hk,inmedihk.net,或facebook瀏覽。

報名:http://www.procommons.org.hk/new-democracy?lang=zh

查詢 : 8200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