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思維僵化 錯失良機 - 財政預算案點評

黎廣德    香港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主席及公民黨副主席


原文刊於2007年3月3日《經濟一周》雜誌


甚麼是衡量一份財政預算案成敗的最佳指標?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下週三發表的預算案中聲稱他的目標是「


平衡社會不斷轉變的訴求」,並「為香港經濟長遠發展、社會和諧及穩定作出貢獻。」


就讓我們暫且接受唐司長為自己定下的指標,檢查他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是否合格。


今年是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經濟增長最強勁的一年,政府的盈餘遠遠超出估算,達到五百五十一億元。儘管唐司長難以抗拒為曾特首選舉鋪路而「派糖」的政治誘惑,政府理應有足夠資源照顧香港長遠發展的需要。


唐司長的派糖方式是通過薪俸稅、物業印花稅、酒稅及差餉回饋中產階層,且一次過額外發放綜援金額一個月,以避免市民對於政府「肥上廋下」的不滿。可惜、這些回饋忽略了既不納稅、沒有物業、亦不領取綜援的近百萬低收入階層人士,實在難言公平。


唐司長聲稱要「平衡社會不斷轉變的訴求」。根據過去一年來不同的民意調查顯示,除了就業問題以外,市民普遍認為特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環保、貧窮和教育三大議題。那麼、唐司長是怎樣回應市民的訴求?


政府對於應付環境惡化的挑戰,除了重復半年前早已提出補貼商用柴油車輛換車和減免環保車輛首次登記稅以外,完全沒有一項新措施,亦沒有為改善環境質素而撥備基金。更令人詑異的,是曾特首聲稱從天星碼頭事件中了解到市民對保育文化遺產的訴求,但財政預算竟然沒有提及任何對古蹟保育的投資,更沒有預留款項成立化遺產保育基金。


對於應付貧窮問題帶來的挑戰,政府只動用九億元推動幾項不痛不癢的扶貧措施,只佔今年度盈餘不到百分之二,相比起各部門去年用剩的逾一百億元,或今年二百零三億元回饋市民的金額,簡直是九牛一毛。


在全球化格局的影響下,香港的貧窮問題已經演變成多層次的嚴峻挑戰:包括兒童貧窮影響下一代的成長、跨代貧窮削弱基層市民對未來的信心、社會流動減低而形成「下流社會」的趨勢(即中產階層收入下降而向低下階層流動)。政府若果不採取果斷的長遠措施,貧窮問題不但成為社會和諧的隱患,更會變成窒礙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財政預算對於推動小班教學以提高教育質素、實施全民退休保障以應付人口高齡化、確立制定公平競爭法的時間表以刺激經濟活力等前瞻性的措施,全部付諸闕如。


更使人費解的是,唐司長在評估政府儲備時,從昔日提出要以政府十二個月開支作為儲備水平,突然變成要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三十,以今天預算的政府開支計算,即等於至少廿四個月政府開支,約五千億港元。此舉令人感到政府已經失去創意,無法將超額累積所得為香港的未來妥善投資。


眼見大好的良機被守舊的思維與缺乏政治勇氣的政府所糟蹋,實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