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

清醒講理戰勝含混欺瞞

全城觸目的曾余政改辯論昨晚舉行,傳媒事前大事報道雙方如何「特訓」,如何準備「奇招」突擊,但歸根究底,通過辯論「擺事實、講道理」的結果,還是要看事實在誰一方,道理誰說得透徹。

在辯論舉行前三天,公民黨刊登了一份以「清醒、講理」為題的聲明,不但闡釋了公民黨如何看待政改方案,更提出了一套「能進必進、應守必守」的策略,結合公民社會與議會內的力量,為民主目標投下更大的注碼。

公民黨一直要求政府就政改方案進行談判,政府拒絕後,五區補選已經舉行,總投票率並不理想,但是,以群眾為核心的公投運動,有超過五十萬人支持,成為新民主運動的核心力量。曾蔭權在公投運動後邀請余若薇進行電視辯論,正是說明了凝聚市民力量的必要性,當權者不敢忽視。

曾蔭權在辯論中的論述,跳不出兩項觀點:一、支持公投是激進行徑,溫和妥協才是出路;二、「起錨騷」鼓吹的二○一二政改方案是和妥協的理想版本,不支持方案是脫離現實。但這些立論是否經得起推敲辯證?

「恐懼戰術」難再奏效

首先必須認清的現實,是香港正處於一個特權當道的格局,在政治體制內,既得利益是強勢,普羅大眾是弱勢。公投運動正是賦權予弱勢者,通過投票箱表達意見。對於被挑戰的既得利益,這自然屬於大逆不道的激進行為。

曾蔭權的「必殺技」,便是慫恿市民站在既得利益的角度看問題,把挑戰既得利益標簽為激進,再暗中運用「恐懼戰術」:凡是「怕煩怕亂」的市民,便該站在我們「和妥協」這一邊。

對於溫和良善的香港人來說,這種「恐懼戰術」本應非常奏效。但是余若薇點出了兩項事實,把這招數化解於無形。其一、公投運動沒有引起絲毫亂子,什麼惹來激烈衝突完全是穿鑿附會。

其二、愈演愈烈的社會矛盾,並沒有因為民主派多年來在政改上屢次「妥協」而緩和,反而因為既得利益在政治特權的蔭庇下,予取予攜,變本加厲,使「和諧願景」淪為一個被嘲笑的圖騰。

曾蔭權在辯論中兜兜轉轉,急於說服市民,二○一二政改方案已經增加所謂「民主成分」,值得鼓掌支持。可惜,所有似是而非的論據都敵不過兩項顯淺的道理:市民要求廢除特權,但維護特權的功能組別卻不減反加;市民要求特首施政貼近民情,但由商賈壟斷的小圈子特首選舉模式卻原封不動

政府方案迷失方向

正如余若薇指出,政府方案的最大毛病,是會使香港迷失方向。
曾蔭權硬銷的方案,必須與人大常委副秘書長喬曉陽在上周的一番話一併解讀。喬曉陽對普選的定義僅限於選舉權的普及而平等,而對於國際人權公約所要求的被選舉權和提名權卻隻字不提。

基本法委員梁愛詩亦表明「功能組別是符合普選定義」,這些說法,預示了一幅「假普選藍圖」:一、行政長官選舉將以「民主程序」提名為掩飾,設置篩選機制,使普羅市民成為「舉手機器」,只限投票給欽點的候選人;二、立法會將繼續保留功能組別,用小圈子選舉或提名的方法運作下去,讓特權操控延續千秋萬代。

在這幅「假普選藍圖」的引領下,即使馬上「起錨」,到了二○四七年,香港仍然會滯留在風高浪急的汪洋大海中。

政制改革的目標是達致善治,紓解貧富懸殊、官商關照、社會流動停滯等深層次矛盾。一個任由特權不斷膨脹的倒退方案,只會使香港淪落為一個沒有願景、沒有希望的城市。

余若薇點出對政改方案的簡單要求,就是只要中央清晰承諾,普選特首時沒有篩選,普選立法會時取消功能組別,最終達致國際人權公約要求的標準。這才是倉卒起錨之前,設定方向的基本步。

重擬方案為時未晚

曾余辯論的最大貢獻,是讓更多香港市民清醒過來。特區政府與其費盡心思推銷「起錨騷」,不如撤回方案,或在方案被否後,重回談判桌,提出新方案,仍然為時未晚。

香港目前面對的政改困局,其實只有兩個根源:中央政府是否願意信任香港人,和特區政府是否願意為全民福祉?據理力爭。誰都明白,功能組別背後的既得利益,如果沒有中央官員腰,絕對沒有足夠的政治能量,與清晰不過的民主力量抗衡。

正因如此,雖然多年來政改方案紛紛攘攘,但解之道其實簡單不過:只要當權者信任人民,容許港人在一國兩制的框架內港人自,民主之路便可以大步走下去。

如何在余若薇從容不迫地道出響亮民意民意後,將真正「溫和妥協」之道轉達中央官員,才是曾蔭權在五十五分鐘辯論後的最大考驗。

作者為公民黨副主席 黎廣德

[刊於 《信報》 2010年6月1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