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9日 星期一

新環保局如何走出困局﹖

(原載於 明報 2007-7-9 A31)


黎廣德公共專業聯盟主席


曾特首委任邱騰華作為新環保局長,是新班子中資歷最淺的政務官。這位新局長並沒有制定環境政策的經驗或環保專業的背景。這些缺陷會否令環保局難以走出目前的困局?


香港市民對環境質素惡化的不滿正與日俱增,環境決策是一門倚重科學論證的系統工程:如何選擇合適的工藝技術?如何應用有效的政策工具?皆需要結合專業知識和政治勇氣,並不能單靠民意主導。


淨化海港計劃一拖18 年尚遙遙無期,政府倡議的12個公私營合作保育高生態價值地段項目一律無疾而終,花費千萬的輪胎回收計劃胎死腹中:決策失誤的風險無日無之。


廖秀東局長在任期內逐漸與環保團體疏遠,主因之一是她未能說服特首改變「環保投資是迫不得已的使費」這種落伍思維,以致多項決策「雷聲大、雨點小」,使支持者一再失望。因此新局長的首要考驗是說服特區班子不止在發展時「兼顧」環境,而是把「環保視作契機」,成為促進發展的火車頭。許仕仁在離任司長前夕發表「環保與搵食對立」的言論,令人對此不敢樂觀。其實特區班子不必作繭自縛,它大可以通過環保政策誘發創意,開創新機遇。例如:


歐盟新推出的建築物設計守則預計在2010 年節省所有建築物兩成用電量,大大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為何政府不推出強制性的建築物設計守則,既可以為市民減省電費,減低屏風效應,避免市區空氣質素惡化,更可刺激新技術的應用,創造就業?


本港的垃圾回收地區基建設施尚未符合現代化城市的管理要求,為何不投資改善,並以創新技術興建轉廢為能的發電設施,卻急於把部分清水灣郊野公園擴建作堆填區?


維港不再填海,發展已達極限。新填海區為何不採用低排放的交通系統,或興建連貫海濱的行人電動走道,減低路邊空氣污染,締造商機?


針對新界北區濫用農地堆放貨櫃及維修車場的污染問題,為何不投資興建集中的現代化貨櫃停泊維修中心,同步改善鄉郊土地的保育,並活化地區經濟?


邱局長要打開新局面,必須一方面尊重專業自主,不要以政治考慮壓抑專業人士的獨立分析。釋出善意的最佳方法,莫如重新任命專業職系官員為環保署長。另一方面,必須敢於採納環保和專業團體的多元化意見,改革諮詢機制,讓公眾真正參與環境決策。這些才是推動發展的務實措施。


曾特首設計了強勢的發展局推動基建,環保局有可能逐步變成橡皮圖章。例如開發邊境禁區,牽涉大規模填海的大嶼山發展計劃等,均未曾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更未考慮這種種大計加起來的累積影響。若這些特首親自督師的鴻圖大計被證明會加劇污染和破壞生態,新局長能否拿出政治勇氣把關?還是扭曲程序,避重就輕?走出困局,存乎一心,更在乎識見與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