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6日 星期五

正生不是人球

社會對正生書院的關注持續升溫,網上支持正生遷址梅窩的組群已經突破七萬人,但不少利益相關者跟不上形勢,仍然停留在務虛階段,口裏說支持正生辦學,實質上把正生視作人球。



如鄉議局的劉皇發和林偉強,仿如舉辦全港大追蹤遊戲一樣,列出一大串地名讓記者瞎猜,什麼喜靈洲、石鼓洲、葵涌、西貢、沙頭角等等,完全漠視了現今該做的實事:制定正生書院搬遷至梅窩南約中學的時間表,落實配套措施使梅窩居民從拒絕正生變成歡迎正生。

危坡處處風險日增
為什麼正生搬遷要來得如此迫切?若大家像我一樣,上周到正生書院校舍考察斜坡風險,便會明白整件事背後,積累了多少貽誤和多少辛酸。

一九九三年前,書院原址是一所基督教會設於芝麻灣半島的下徑營地,建於一個小河谷較低窪平坦之處,兩旁的斜坡為高度風化的火山岩,山上的孤石裸露,隨處可見,特別在山坡較頂部,由於植披稀疏,風化嚴重,孤石更形突出。

政府土力工程處曾經派員在一九九七年至二○○二年間進行數次考察,對書院範圍構成風險而又有登記編號的斜坡最少有十五幅,坡度由三十度至七十度不等。若果要將這些斜坡改善至現今安全水平,一般而言,需要將斜坡削至三十度,或加建護土牆和擋土設施,或把山上孤石爆破移走,工程量龐大,更因地處偏僻,費用動輒過千萬元,與正生會多年來胼手胝足,只用了兩百多萬元建設校舍的投資,實在不成比例。

這些斜坡在當時已被確認為有不同程度的潛在危險,例如位於禮堂旁邊,高三點八米,坡度達七十度的斜坡,負責部門為地政總署,一九九七年已經發現有滲漏象,被認定需要跟進,並且報告內列明「很可能需加固」,但自二○○二年至今的七年並未見政府部門進行改善工程,引致斜坡崩塌的風險日增。又例如在一幢學生宿舍背後的斜坡,雖然在多年前已加設一道擋土鐵絲網,但現場所見,鐵絲網已經嚴重銹蝕,一旦大石滾下,根本不能發揮保護作用。

人命風險變政治炸彈

一九九七年,城市規劃委員會曾經批准正生書院擴建,但條件是先處理斜坡的風險。梅窩區總土力工程師在勘察後,於一九九八年六月二十九日致函離島地區專員,指出周圍的斜坡有「潛在危險」,需要「研究及加固」,並且建議離島地區專員致函負責設計的總土力工程師,把這些斜坡
納入「長遠防治山泥傾瀉計劃」內,優先進行改善工程,但多年來未見政府部門有所行動。究竟
相關部門是否有失職之嫌?

十二年前的擴建計劃,因為斜坡不安全而胎死腹中。根據陳兆焯校長憶述,過去四年,在校內範圍發生過最少發生了兩次數噸重大石滾下的事故,雖然幸好沒有做成傷亡,但足以證明,由於人工斜坡,天然斜坡和山上孤石為風化侵蝕,加上校內人員數目從十多人增至百多人,全校師生因山泥傾瀉而傷亡的風險日益增加,並不符合現今建設新項目時所要求的斜坡安全標準。換句話說,若果正生書院下徑中心是新建項目,該項目根本不會獲得政府部門批准興建。

由於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的發生頻率增大,一旦再次發生像去年六月七日,引致四百多處山泥傾瀉的特大暴雨,可能對現有設施及人命安全構成嚴重後果。由於政府多年來的貽誤,現今對全校師生的安危實在責無旁貸。上全之策是在今年夏天雨季高峰前盡快將師生遷離現址,減低人命傷亡的風險,否則每多拖延一天,這個安全隱患便時變成政治炸彈。?

由於正生書院早已做好搬往南約中學的規劃,其他望天打卦的空想只會拖延誤事。且事到如今,鄉議局和梅窩鄉委會若要洗刷「歧視、閉塞」之名,只有改弦易轍,舉手歡迎正生遷入一途。

正生提升梅窩地位

其實,正生遷址對梅窩的最大正面作用,是迫使政府正視大嶼南區的教育規劃。一直以來,教育局拒絕為偏遠社區制定一套因地制宜的資源投放標準。特別是由於近年來塘福、長沙、貝澳至梅窩一帶,人口結構默默變化,英語家庭增加,教育局一刀切的僵化政策未能滿足區內的需要,正生遷址正好催化政府投放資源,放寬開辦中學的門檻。無論最終結果是擴建梅窩學校,覓地新建學校,或按照一些家長的建議設立一家雙語中學,都對大嶼南居民有百利而無一害。

相反,正生一旦遷往他區,梅窩居民的需要又豈能像如今吸引社會注意?屆時一切復歸平靜,教育局只會一如既往,按章辦事,大嶼山南居民爭取多年的原區就讀訴求,只會繼續遙遙無期。
正生一日不搬,社會一日不安。曾班子和他名義上的盟友,與其在今年夏天的每一個風雨之夜提心吊膽,害怕人命傷亡變成政治炸彈,不如今天便拿起電話,通知正生師生收拾細軟,訂下遷址梅窩的確切日期。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
www.procommons.org.hk

[原刊於 《信報》 2009年6月26日]

[誠邀各位朋友出席今晚 (6月26日)「從理論到實踐 – 正生書院的教學及輔導模式」經驗分享會http://www.facebook.com/event.php?eid=90108029022&ref=nf]


2009年6月24日 星期三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誠邀出席「從理論到實踐 – 正生書院的教學及輔導模式」經驗分享會


正生書院    公民黨
合辦


「從理論到實踐 – 正生書院的教學及輔導模式」經驗分享會



正生書院其實不是戒毒所,而是一所私立學校、「重生學校」。學校以「生命意義治療模式/全方位互動治療社區」,訓練學生積極面對人生,教導他們待人處世。學校的老師同時擔當輔導員及教練,提供人生方向的教育、訓練和輔導。



正生書院與公民黨將於6月26日 (國際禁毒日-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合辦一個名為「從理論到實踐 – 正生書院的教學及輔導模式」的經驗分享會,令社會各界更了解正生書院的辦學模式,及其透過康復和教育服務結合的非傳統戒毒方法。


「從理論到實踐 – 正生書院的教學及輔導模式」經驗分享會
日期:2009年6月26 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6時30分至8時30分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15 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大禮堂
講者:陳兆焯   (正生書院校長) 、林希聖 (正生書院校監)
主持:陳家洛 (公民黨秘書長)



報名方法:
將姓名及聯絡電話電郵至公民黨秘書處(
contact@civicparty.hk)
或致電登記(電話:2865 7111)。



歡迎有意了解正生書院的運作、關心青年少戒毒的家長、朋友出席並參與討論。


 


 


2009年6月16日 星期二

誠邀各位朋友參加《釋放香港》新書發佈會



香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行全球第六,

但「最宜居城市」卻只能排在七十。

拒絕劣質發展,改變政策與生活方式,迫在眉睫!

從今起,讓香港發揮潛能,人人活得更好!

《釋放香港》作者 黎廣德 誠邀各位朋友參加《釋放香港》新書發佈會

日期: 2009年6月27日星期六

時間: 下午三至六時

地點: 香港西營盤西邊街36A後座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

程序:

3p.m. 接待茶會

4p.m. 新書發佈 嘉賓發言

5p.m. 「永續發展文化對談」

- 吳明林 資深傳媒人

- 莊陳有 香港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主席

- 潘麗瓊 「快樂書房」總編輯兼「自由風」主持人

- 黎廣德 《釋放香港》作者

黎廣德 暨 香港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
敬約

Dear Friends,

With
great pleasure may I cordially invite you to the launch of a new book
which captures not only my personal observation but also the stories of
many civil society friends in Hong Kong's journe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ease kindly find the details of the event in the
attached invitation.

Details:

Date: June 27 2009 (Saturday)
Time: 3-6p.m.
Venue: Conservancy Association Center for Heritage, 36A, Western Street, Sai Yin Pun.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向古的傷口灑鹽


設想你是一位古董收藏家,在二○○六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以二億元的天價,投得一隻繪有鬼谷下山圖的中國元代青花罐,成為全世界最昂貴的陶瓷藝術品買家。賣家送貨上門時,發現青花罐遺失了原裝蓋子,你暴跳如雷,但賣家保證替你修復。幾個月後,有人告訴你青花罐蓋子在互聯網上以五百萬元兜售,你會有什反應?

以佳士得例子為喻

你或者會毫不猶疑地找賣家算賬,上策是追究他復修古董的承諾,否則馬上撻訂兼要求賠償損失;下策是把青花罐蓋子買下來,先保障自己手上古董的價值,再把成本從二億元成交價中扣除,使自己不致蒙受損失。

但真實的故事往往光怪陸離:買主不慍不火,發表聲明要求公眾人士「不要購買這些物件,以免對日後的文物保育工作造成不良的影響」,並且表明自己絕不會斥資購買,因為「保育文物的原則和精神不容妥協」,更表示即使失去原件,「並不會對恢復文物價值有重大影響。」若果你認為這位古董買主實在荒唐,處處與自己倒米,你便得明白這個買家是誰:政府發展局兼古物事務監督。與上述倫敦佳士得拍賣會的不同之處,是發展局所買的古董並非元代青花罐,而是有七十年歷史的古景賢里;成交價不是二億元,而是估值約五億元的一幅半山地皮;在網上兜售的不是青花罐蓋子,而是從景賢里拆下來的大門、窗飾等古原件。

當然,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發展局拿來交易的五億元只是市民大眾的公帑,而並非像古董商一樣,要從口袋裏拿出真金白銀。

保育景賢里五失誤

政府在處理景賢里古時讓市民大眾蒙受損失,已經不是頭一遭。屈指一算,這已經是政府第五次失誤。

第一次失誤在二○○四年初,當時景賢里業主準備出售大宅,長春社呼籲政府保育古卻不得要領;第二次在二○○四年六月,古物諮詢委員會議決要求政府保育景賢里,猶如對牛彈琴;第三次在二○○七年初,景賢里業主多次聯絡政府,並致函特首提出協商,行政長官辦公室將函件轉交民政事務局處理,當時主事的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林鄭月娥事後解釋,因為官員「觸覺不夠敏銳」,所以整件事石沉大海;第四次在二○○七年九月十日,景賢里業主找承包商把大宅「煎皮拆骨」,已經擔任古物事務監督的林鄭月娥在五天後始憲,宣布景賢里為暫定古,但大宅已經遍體鱗傷,很多門窗、傢俬原件已被運走。

二○○八年一月二十五日,林鄭月娥以發展局長的身份,宣布將一幅約五萬方呎、屬綠化地帶的人工斜坡與景賢里交換,條件是業主負責將古復修並承擔費用,才交給政府活化再利用。毫無疑問,「復修」的意義在於盡力回復古拆卸前的原貌。

景賢里是唯一在中半山留存至今的二十世紀初中國宮殿式建築,被政府古物古辦事處的特聘專家評為:「從建築與環境的設計內涵看,充分體現建築師對中國清代建築藝術的理解和古今結合、以今為主,以及中西結合、以中為主的設計功力。景賢里的施工藝術堪稱一流,從最初建築放線的準確性到最後裝飾處理的細緻性,都會令今天的工匠佩服。」經典電視劇《京華春夢》及荷里活名片《生死戀》都曾在這座古老大宅取景。對於這樣一座博物館級數的古,一磚一瓦、一窗一柱都有它的獨特文化價值。

既然當初拆景賢里的人是發展商的承包商,要修復景賢里,發展商自然有辦法,更有責任把承包商找回來把事情做好。發展商與承包商之間的錢銀瓜葛,例如當初發展商有沒有全額支付拆卸費用,還是要求承包商把拆卸得來的構件變賣以抵銷拆卸費,以至如今發展商應付費多少給承包商把原構件還原修復,都是發展商要解決的內部糾紛。政府的責任是維護市民大眾利益,清楚要求發展商履行承諾,取回所有未爛的原構件,把景賢里修復原狀,保持古的原整性。

政府重私利輕公益

退一步說,發展商從政府手上換得了一幅價值五億元的地皮,若真要拿出幾百萬元給承包商把事件「擺平」,實在是九牛一毛。政府為何越俎代庖,擔心發展商的「荷包」,卻罔顧社會大眾的損失?

文物保育政策千瘡百孔,政府本來可以在兩年前,趁社會對景賢里的關注,勵精圖治、修改法例、改革體制、與民共始。可惜林鄭月娥卻在二○○七年底告訴立法會:政府認同需要改革,但「由於過程亦頗為費時」,不準備修改法例,不準備引入新機制,一切政策與法例的修訂,都
要留待二○一二年後考慮。

由於政府寧用行政措施的權宜取代政策法規的穩定,行政權力大幅膨脹,保育效果是好是壞,便完全由人治因素主宰。現在是保存景賢里古完整性的最後機會,因為一旦承包商把原裝構件在古董市場拆散拋售,將來市民大眾就只能像搜購圓明園流失的十二生肖銅像一樣,空為文化遺產的破損而抱憾。

政府的多次失誤已經使市民損失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現在還向傷口灑鹽,難道這就是發展局所聲稱的「保育文物的原則和精神不容妥協」嗎?

[原刊於《信報》,2009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