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8日 星期六

揭開「西九」意識形態的面紗 —「華盛頓共識」的謬誤

20041218


各方對特區政府推出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批評得體無完膚,無論是文化藍圖、規劃建築、發展機制等均備受爭議。但「西九」的發展邏輯其實一直有跡可尋,完全符合特區政府自97年以來越陷越深的一套管治哲學。


要解讀「西九」,必須先要了解這套管治哲學的意識形態 — 香港版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


「華盛頓共識」是泛指三個以美國首都華盛頓為基地的機構 — 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及美國政府財政部。自90年代初以來一直在全球致力推廣的一套意識形態。這套意識形態強調政府必須遵守嚴格的公共財政紀律、減低赤字、控制通漲、收縮政府的角色、公共資產私營化、改善外商投資環境、開放資本市場、推崇貿易自由化。


簡而言之,「華盛頓共識」可以歸納為兩點 — 「政府退出市場」和以「企業力量主宰社會發展」。


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國際貨幣基金在美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受影響的國家必須按照「華盛頓共識」的思路調整公共政策,才可以獲得「國基會」的財政支持。以諾貝爾獎得主及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師史特﹝Joseph Stiglitz﹞為首的經濟學家,則對這些政策作出深刻的批判,指出「華盛頓共識」實際上使很多亞洲國家及拉丁美洲國家受金融風暴的禍害越演越烈,解藥其實是毒藥,妄顧了市民大眾在貨幣大幅貶值、企業大量倒閉、貧富懸殊急速惡化時所深受的傷害。這些政策保住了國際資本的損失,在實質上卻是劫貧濟富,把企業利益與重商輕民的價值觀凌駕於對環境、人權、民主與社會公義的關懷。


在亞洲金融風暴一役中,香港有幸藉著豐厚的外匯儲備而毋需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會的緊箍咒。香港不幸,因此沒有對「華盛頓共識」的管治哲學作出深刻的反省,再加上本土特有的政治土壤,「商人治港」的格局,「華盛頓共識」潛藏的意識形態滲透到公共政策每一個領域而未受挑戰。「政府退出市場」的原則演變成「政府退出公共管治」而不自知;「企業力量主宰社會發展」異化成「利富損民」而不自省,終於釀成今天「西九」騎虎難下的局面。


「華盛頓共識」的意識形態其實貫穿著近期一連串的爭議。


政府要把「中區警署古跡尋」的產權招標變賣,交由旅遊事務署以價高者得的形式轉讓給地產商,美其名曰市場主導,實質上是把文物保育的權益拱手交給企業,香港人的文化遺產為何要受企業支配?我們的歷史認同為何要受商業利益主宰?


新推出的「自然保育政策」也受了這潛藏的意識形態所支配,環保團體協助甄選出全港十二個最具生態價值的保育地點卻變成優先考慮「公私營伙伴合作發展」的地點,潛台詞是「先發展,後保育」,「不發展,不保育」。政府代表公眾利益以保育大自然作為公共財產,這顯淺不過的道理,已經湮沒在港版「華盛頓共識」的「以商為本」的邏輯之中。


旅遊事務專員上月宣佈準備邀請私人發展商提交建議書興建郵輪碼頭,發展商可以自行選址、自定規模,變相把城市規劃的管治權交由私人企業代為行使,是否特區政府已經在「華盛頓共識」的魔咒下,喪失了管治的意志?


香港在全球化的格局下,低薪職位大量流失,貧窮問題日益惡化。按照堅尼系數計算,香港的貧富懸殊程度已在全球排名第五,香港四份一成長中的兒童,生活在貧困家庭。正當結構性轉變成為不可逆轉的現實,需要倚賴公共資源支援的人口逐日增加之際,政府卻在「華盛頓共識」的支配下縮減福利開支。在「保持競爭優勢,有利營商環境」的大棍下,我們還要讓多少兒童的潛能被犧牲、多少婦女遭受倫常慘變、多少家庭在貧困的壓力下支離破碎才覺醒過來?


掌握這一連串的脈胳,解讀「西九」便毫不費勁。


根據這些含糊不清卻毋容置疑的邏輯,交出香港文化政策的管治權是要退出市場,單一招標是要遵守嚴格的財政紀律,不能按民意而變更是要保持營商環境。再加上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特有的「商人治港」格局,特區官員震懾於商賈潛藏的威權,縱有良好意願,又如何能挺直腰板,捍衛公眾利益?


國際社會其實早已流行一套對付「華盛頓共識」的解藥,即是特首董建華在1999年施政報告上宣佈追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針對「利富損民」的公共財政紀律,可持續發展提倡社會公義及以人為本的發展策略;針對「退出市場」和對私營化的崇拜,可持續發展提倡企業社會責任,建立「官、商、民」三方對等的伙伴關係;針對「重商輕民」對公共政策的扭曲,可持續發展提倡透明、開放、多方持份者的參與;針對無序發展對環境的踐踏,可持續發展提倡跨代公義,強調保護大自然的預防性原則。


在「華盛頓共識」的掩護下,特區主要官員本著自身榮辱,方便施政的考慮,在城市規劃、環保、古蹟保育以至扶貧等政策範疇自我設限,公共管治空間正逐步退縮。已經獲得中央政府祝福而坐享政治特權的商賈,又如何能夠抵受誘惑,不乘虛而入?


未知是否「沙士」的後遺症,特區正患上一種前所未見的「區格分裂症」。政府明明公開宣稱追求可持續發展,暗裏卻受盡「華盛頓共識」的百般擺佈。更有甚者,異化後的公共政策摧毀了公平競爭環境,催生了市民的厭商情緒,很多願意肩負企業社會責任的商界精英也只得搖頭嘆息。


「西九」是深化公民社會的重要契機,更是批判「華盛頓共識」的序幕,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