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全球最兇險核電站威脅香港



全球最兇險核電站威脅香港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正當香港人以為江門核燃料廠在上月停建,核風險不會因此增加之際,兩台全球最大、幅射量最高的核電反應堆,將於今年底至明年中之間在台山投產,距離香港東涌或赤鱲角機場不過100公里,一旦發生意外,粵港澳三地的居民勢要承受比福島核災更可怕的惡果。為甚麼這座原設計者聲稱是全球最安全,採用了第三代設計的核電站,其實是全球最兇險的核反應堆?因為台山核電站有五項令人矚目的「世界之最」。


最大單機容量:

台山核電站從法國電力公司引進「歐洲壓水式反應堆」(EPR) 技術,興建兩台單機容量1750兆瓦的反應堆,比大亞灣正在運行的反應堆984兆瓦高出八成,投產後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巨無霸。


最高幅射量:

台山EPR反應堆一旦運行,它每台內含的幅射物質總量是福島第一號機組的三倍。由於EPR在設計上可以使用含鈈的混合氧化物核燃料,根據歐盟資助的一項研究分析,它產生的核廢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是一般核廢料的七倍。


最不成熟技術:

法國公司(EDF 和 Areva)向中國推銷EPR新技術,本來預定是在芬蘭先建第一台(2005年動工),法國建第二台(2007年動工) ,台山建第三第四台(2009年動工) ,但因為芬蘭和法國核監管機構發現EPR設計和施工出現很多問題,不符合安全標準,所以完工日期一再拖延,估計芬蘭廠和法國廠最快在2015-16年才能投產,比原定日期延遲46年。所以台山廠若在今年底或明年投產,便會變成全球採用EPR技術的第一第二台核反應堆,在原設計者尚在歐洲修改設計、未能满足歐洲安全要求時便已經開始在中國運行。


最低成本製作:

由於多番修改設計和因施工質量不達標而被監管機構要求重新施工或更換部件,芬蘭和法國廠的造價從原來預算的每台33-37億歐元上升至80-85億歐元。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的資料,台山兩台機組的總投資為500多億元人民幣,折合為每台30多億歐元,即比芬、法兩廠的造價便宜一半有多。雖然內地土木工程的施工成本確比歐洲便宜,但既然是從法國輸入技術設備,如此低成本的投資是否意味著技術設計和施工質量有所偏差?


最黑箱作業:

芬蘭和法國均有獨立的核能監管機構,審查核電廠設計和施工進度,定期公開報告,讓公眾和民間專家提出意見,從而不斷糾正出現的問題。中國雖然設有國家核安全局,但自台山核電站從2009年施工以來,從未公佈詳細審查報告,加上國家核安全局的官員與台山廠大股東中廣核集團的管理人員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公眾根本無從監察,更無法得知設計是否出現漏洞,施工是否符合標準。


港粵市民勢成核電「白老鼠」

擁有上述五項「世界之最」,台山廠「榮登」「全球最兇險核電站」的榜首,實在當之無愧。最荒唐的是香港人以至珠三角四千多萬的居民被迫成為EPR技術的「白老鼠」,卻從未被政府諮詢,更亳無選擇的餘地。

中國政府冒險試用尚未成熟的新設計,要明白這決定有多兒戲,只消對比一下英國政府審查核電技術的程序,便可知一二。

法國公司約在同一時間向中英兩國推銷EPR設計,英國政府轄下的核監管辦公室,從2007年起為EPR進行一項「通用設計評估」,以鑑定這項技術是否適合在英國使用,只有當評估完成並確認安全合格後,法國公司才可以就特定廠址提出建廠申請,然後由負責部門進行環評和規劃程序,再决定是否發出建廠許可証。

英國政府的「通用設計評估」進行了五年,由60多名專家審查了幾千份技術文件,與設計商召開600多次會議,認定了31組評估議題,在網站發表季度報告徵求公眾意見,最後促成了82項設計修訂,才在2012年底完成審查。

英國當局要求EPR修改設計,是關乎核電站能否安全運作,根據核監管辦公室201212月發表的最終評估報告,修改的例子包括:

·        EPR倚賴兩套全電腦化的控制系統和安全系統(一旦控制系統失靈時使用),但兩套系統並不完全獨立,即是一套失靈時可能會拖垮另一套,以至全廠失控。英國當局因此要求增加一套獨立非電腦化操作系統,以確保電腦失靈時可以人為介入。

·        EPR很多必要支援系統的安全設計不足,因此當局審查後修訂了多項設計,包括改善通風系統的維修保障要求、更換水冷和通風系統的安全設備、替控制系統增加-重後備電源、為四楝建築物加建一層以容納新增設備等。

·        英國當局發現EPR反應堆冷卻系統內用以降低幅射量的控制措施不足,因此在選用材料、製造技術和化學控制幾方面提出一系列改善要求。


歐洲不合格  中國照樣用

最吊詭的是上述改善建議都是在2012年底敲定,但由於台山廠在2009年已經動工興建(此前中國當局如何審查EPR技術無人知曉),所以無論是英國核監管辦公室要求修訂的設計,還是芬蘭和法國核監管機構陸續提出(至今尚未完結)EPR的修改,法國公司根本無法把各項改善措施應用於台山廠之內。換句話說,即將投產的台山核電站,是一座英國、法國和芬蘭都認為不合格、不符合本國安全標準的核電站。

還有令人大惑不解的地方,EPR在法國和芬蘭的標準設計是單機容量1600兆瓦,到了台山卻變成1750兆瓦。這與中國鐵道部從日本引進最高時速250公里的子彈火車,到了中國「改造」後變成350公里,但在温洲動車災難後「被減速」至300公里的事例何其相似,令人聯想到剛於上月被判死緩的部長劉志軍主政時的「假大空」作風。但核電出事比起高鐵出事,禍害之大何止千萬倍?

此情此景,中央政府是以民為先叫停台山核電站,還是認定中國人生命安全的價值比不上歐洲人,所以一切以核工業的利益先行?對於剛剛放下心頭大石的江門市鄉親父老來說(台山是江門轄下的縣級市) ,究竟應該默許比核燃料廠更兇險的核電站投產,還是要再次走上街頭抗爭?梁振英班子對於影響七百萬市民身家性命的大事不聞不問,香港人難道坐以待斃?




註:八個民間團體要求特區政府向廣東省政府表達香港市民對核電安全的關注,大家可到此【拒絕增加核電、要求區域諮詢】的網站聯署 www.nonuke.hk



[原刊於"明報", 2013年8月30日]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面對「天兔」,大亞灣核電站安全嗎?

面對「天兔」,大亞灣核電站安全嗎?



過去24小時,不少朋友來電提出上述問題。當中包括有心情焦慮帶著小孩的母親,追問我是否應預訂離港機票。



翻查紀錄,2011514日,文滙報以《官方:大亞灣核廠難抗極端災害》為題,作出如下報導:「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之後,國家核安全局、國家能源局、 中國地震局等單位聯合對以核電站為主的全國民用核設施進行了綜合檢查,基於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教訓,專家們指出,大亞灣、秦山、田灣等中國正在運行的核 電機組抵禦多重極端自然災害疊加事故的能力不足,還需要優化。」



一年之後,環保部發表了《關於民用核設施綜合安全檢查情况的報告》,結論與文滙報的標題相反,認定了「大亞灣核電廠和秦山核電廠已在對超設計基準事件全面 評估基礎上制訂和實施了嚴重事故管理導則,但秦山核電廠尚未制訂嚴重事故管理導則,秦山核電廠、嶺澳核電廠、田灣核電廠僅具有可以應對某些特定嚴重事故的 規程。」



看不明白?不用擔心,這只說明你有正常閱讀能力而已。



簡而言之,國家核安全局認為大亞灣核電廠毋須加高海堤已夠安全,足以應對風暴潮和海嘯威脅。根據中電網頁顯示,大亞灣至今完成的額外安全設施是「防水封 堵、增設移動電源和移動泵和完成地震監測裝置」,其他應於2013年底完成的工作包括「防洪改進措施和進一步評估地震和海嘯風險」等。



說了半天,大亞灣海堤究竟有多高,能否抵禦「天兔」和天文大潮夾擊?似乎只能倚賴国家核安全專家委员会委员任俊生在20113月福島核災發生時的一段說 話。他當時表示核反應堆安全殼底部高於海平面7米,但估計在最極端的風暴潮天文潮叠加後海平面上升6.3米,因此尚有0.7米的安全系數。核电站旁還安装 了高度为16米防波防浪堤,而根據已公佈的資料,福島核災以後未曾加高防波堤。



國家核安全局負責監管大亞灣核電廠,但從不公佈獨立的安全審查詳細報告,透明度極低。即使有意外發生,特區政府保安局需要倚賴核安全局通報,核安全局則要倚賴大亞灣廠方通報。即使中電是大亞灣核電廠的小股東,它也沒有管理權,也得倚賴大亞灣廠方通報。



試拿起一把間尺,看看0.7米的安全系數有多高,這可能就是香港人與核災之間的距離。



昨天電影台重播《戀戰特務王》(Knight
and Day
),被政府追捕的特務湯告魯斯警告女主角 Cameron Diaz:「當他們說你很安全的時候,便是要追殺你的時候;當他們說要把你送到安全地方,你便要趕緊逃命。」或許我們面對黑箱作業的核監管機制,確要細心 玩味此中真義。



不要忘記,大亞灣旁邊還有四台嶺澳核反應堆,我們更加一無所知。



 



黎廣德﹕郊野公園是香港續命的戰略儲備


黎廣德﹕郊野公園是香港續命的戰略儲備

發展局長陳茂波揭開了開發郊野公園的潘朵拉盒子,特首梁振英隨即半推半就,借支持者之口繼續發酵。誰知環保團體愈着急,愈正中梁班子下懷,讓他們達到三重目標:挑動矛盾、轉移視線,更為4年後土地房屋政策的失敗鋪定下台階。

郊野公園佔全港四成土地,除了有保護生態、康樂郊遊和維持綠色城市競爭力的功能以外,任何關心子孫後代和留意氣候變化的市民都不難醒悟,有朝一日,郊野公園是香港的終極避難所。


界銀行過去10個月連續發表了兩份報告,主題是「調低火候——為何必須避免全球變暖攝氏4度」,採用最新的科學數據說明過去大家低估了全球變暖的速度:即
使全球各國實踐減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至本世紀末仍有兩成機會全球變暖攝氏4度;假如各國政府一如既往各懷鬼胎,變暖4度甚至會提前至2060年,屆時
海平面會上升多於1米。以泰國曼谷為例,到2030年全市有四成土地被淹沒,到2080年將有七成被淹沒。

海平面上升7米 香港難倖免


界銀行承認上述預測相當保守,因為根據在40年前以提出「成長的極限」而聞名的「羅馬學會」(Club of Rome)成員Ian
Dunlop等專家推算,全球溫度較工業革命前只需上升攝氏兩度,已是地球1000萬年前的溫度。當時北半球根本沒有冰川覆蓋,意味着今天的格陵蘭冰原會
全部溶化,足令海平面上升7米,倫敦、紐約等沿岸城市將會面目全非,香港也難倖免。

7米相當於兩層樓的高度,當你站在中環或尖沙嘴海旁,便
明白香港如何脆弱,因為倫敦市還有泰晤士水閘可以阻擋海潮入侵,維多利亞港卻無險可守。沙田、大埔和馬鞍山居民的運氣可能會好一點,因為如果政府在吐露港
出海口興建水閘,或許這些新市鎮的海岸線毋須後撤,但新界西部從天水圍至元朗、從大澳至東涌一帶,看來難逃被淹的厄運。

今年5月,台灣中央
研究院有科學家提出避災規劃,建議從台北市開始,由市政府帶頭撤離三分之一人口。今年6月,紐約市長彭博發表報告,因應去年颶風桑迪引致190億美元損失
的破壞,採取一系列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否則到了2050年,同樣的颶風會令紐約損失900億美元。根據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若果海平面上升1米,珠江三
角洲的損失便逾2.6萬億元人民幣,至於海平面上升7米的損失還未估算。

今天破壞儲備 明天變氣候難民

香港人有責任減低碳排放,但單靠香港無法扭轉氣候變化。在全球變暖不可逆轉的現實面前,香港郊野公園有何作用?


野公園大部分的海拔高於市區土地,若果維港兩岸退無可退,城市發展便非要重新規劃不可,屆時郊野公園邊界的土地勢成「避災規劃帶」,是市區資產轉移的終極
避難所,是延續香港命脈的戰略儲備。香港須應付的挑戰不僅是遷徙民居,更要重置維港兩岸商業區和受極端天氣破壞的交通、電力等基建設施,甚至要安置從外湧
至的氣候難民。

無人能排除終有一天,香港為了生存續命迫不得已發展郊野公園,但絕非在未有善用全港其餘六成土地前便亂打亂撞。例如現今的
「四色土地」——紅(解放軍用地)、棕(已破壞的棕土)、藍(為新界「男」丁預留的村屋地)、綠(高爾夫球場),起碼有3000公頃可供發展,政府何須捨
近求遠?陳茂波至今連如何盡用400公頃閒置房屋用地的清單也未公布,為何要轉移焦點?

可持續發展的要義,正是我們這一代不能毁掉下一代賴
以生存發展的資源,而郊野公園正是最具戰略價值的土地生態資源。有人羨慕新加坡把全市每寸土地都拿來發展,殊不知新加坡最羡慕香港的郊野公園,因為他們大
部分土地在海拔15米以下,一旦海平面上升7米,全國四分之一將被淹沒。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將於今年底發表第五號報告,屆時由800名科學家作出的集體判斷必然會較「羅馬學會」保守。大家對海面上升的速度或有異議,但香港開展避災規劃,決不能以破壞儲備作為起點。

[原刊於"明報", 2013年9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