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公民聯署行動 抗衡核電圍城





公民聯署行動   抗衡核電圍城





黎廣德



江門市核燃料加工廠在羣眾壓力下火速下馬,但對香港人來說,核電圍城的威脅絲毫未減。反之,江門項目警醒了香港市民,廣東省爭造「全國第一核電大省」之心一直未變,温家寶兩年前在福島核災後宣佈全國核電停建檢討的承諾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核電圍城可能正從藍圖變成現實。



廣東省從未公佈一個完整的核電擴張計劃,但若把各地方政府和核工業公司過去幾年公佈的協議拼揍在一起,便可以看清廣東的野心和珠江三角洲四千多萬人口面對的風險。除了正在興建的嶺澳、陽江和台山核電站,還有在籌建的選址包括海豐、汕尾、珠海、河源和肇慶,而香港就處於這二十多台核反應堆組羣的中央。



一直以來,廣東省從未有就能源或核電政策諮詢市民的傳統,而特區政府更就此噤若寒蟬,即使大丫灣核電廠發生事故,也是被動地等通知。但能源佈局是區域性策略,香港既有向廣東購買核電,亦有向廣東輸出煤電,香港人是不折不扣的持份者,既有出錢出力,也是發生意外時的潛在受害人。



就以河源市為例,這是輸港東江水的源頭。不要說發生福島式的核災,只要有任何輻射洩漏污染水源,便等於馬上截斷香港近八成用水,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之故,為了我們和下一代的安全健康,我們要求:



一、廣東省政府公開所有核能設施增建計劃的詳情,並承諾在作出任何相關决策前,公開諮詢粤港澳三地市民,保障公民知情權和表達自由。



二、香港特區政府向廣東省政府表達香港市民對核電安全的關注,以及停止在珠三角地區增建核電廠或核能設施的訴求。



三、粵港兩地政府將廣東核能設施增建計劃納入「港合作聯席會議」議程,並且建立一個容納民間代表參與諮詢決策的機制。



如果你不甘心自己的安危任人擺佈,不甘心讓子孫後代生活在核電大熔爐當中,請即加入公民聯署行動」,並通知粵港澳的親友一起行動。江門事件已經說明,人民的聲音可以決定未來的走向。



公民聯署行動」網頁 www.nonuke.hk



面書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4602822405215/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反核燃料廠禍港 明天最後期限





反核燃料廠禍港   明天最後期限



黎廣德

在距離香港西北僅120公里的江門鶴山市,中國核工業集團與廣東省合謀正偷步建設一個大型核燃料加工廠。這個項目不但未得中央政府批准立項,更未有進行環評研究,但地方官員在廣東省委的支持下,已於今年三月與中核集團簽訂投資協議,四月悄悄開始前期工程,七月用十天時間諮詢公眾,意圖令項目怱怱上馬,製造既成事實。

這個項目是把鈾原料純化、轉化、濃縮,製成核燃料棒供應給核電廠,更大的野心是成為「標誌性的亞洲核燃料加工及裝備製造中心」。

如果香港人把這核燃料廠看成是一個內地項目,事不關己、己不勞心,便大大上當。因為這是廣東省官員一直聲稱要把廣東建成「中國核電第一大省」的核心項目,一旦核燃料廠上馬,便可以大條道理,把因福島核災而暫緩建設的十多台核反應堆加速上馬,同時增加核電供港,配合特區政府兩年前公佈,用增加核能來減低碳排放的能源大計。

看清廣東省的野心:在香港東北50公里的大亞灣和嶺澳已有六台核反應堆運行,在臺山和陽江兩地共12台已在興建,根據中國核工業第五公司的網上資料,正在籌備建設的還有位處汕尾的廣東第四核電站,在肇慶的第五核電站,在粵西的陽西核電站,位處供港東江水源頭的河源核電站,和與澳門毗鄰的珠海市荷包島核電站。

一旦成事,共有四千多萬人口的珠江三角洲勢必成為全球最密集的「核電大火爐」,香港正正處於大火爐的中央。

經過日本福島的教訓,為甚麼廣東省會對核電的風險視而不見?

核工業是一塊資本密集的大肥肉,地方官員無不恨得牙癢癢,從鶴山市今年三月的公佈便會看得明白:「進入2013年,鶴山的產業轉型升級正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總投資額400億元的清潔能源產業園專案即將落戶鶴山....中核集團早在兩年前就在全國範圍內選址建設核燃料產業園,江蘇、福建、廣東、天津等地都想方設法爭取該專案落戶,各地爭搶此項目十分激烈….開出了極為優惠的條件吸引專案落戶,但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和江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我市的積極爭取下..…中核集團清潔能源產業園項目最終確定落戶我市址山鎮。」

雖然核燃料加工不牽涉核裂變,不會像福島意外有核爆炸,但鶴山廠一旦成事,起碼有三類途徑影響香港:

一、廠區在核燃料加工時意外洩漏,例如在鈾轉化過程中UF6 處於氣化狀態,可能洩漏到大氣中,或通過水和食物鏈做成核輻射污染;

二、核原料和核燃料在水路或陸路運輸更頻繁,發生意外時會導致廣泛地區性的輻射污染;

三、激發更多核電廠在廣東省加快上馬,令整體區域的核風險增加。

今年74日,江門市政府在網站上發出消息:「現對中核集團龍灣工業園專案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進行公示,徵求公眾對該建設專案的意見」。公眾只有10天時間提出意見,在713日截止。鶴山市居民已經在網上表達反對聲音,打爆了市政府的電話,並準備在今天發起遊行。

廣東的能源策略關乎香港安危,香港人不能沒有角色。今天沉默,子孫後代便要承受苦果,屆時發現「核電站圍城」時已經太遲。梁振英嘴皮說搞好內交,對著內地官員賠上笑臉,你能靠他替港人出頭嗎?直接行動,告訴廣東省市官員,停建核燃料廠是關鍵一步,香港人的願景不是把廣東變成「中國核電第一大省」,而是為下一代建設安全健康的「無核家園」。

 

在明天截止前表達意見,可立即行動:

1. 給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網上留言:http://leaders.southcn.com/message.php?id=297

2. 給廣東省省長朱小丹網上留言:http://leaders.southcn.com/message.php?id=208







































3. 發送電郵至公示發佈單位:鶴山市發展和改革局  郵址  hsfgj@126.com




[原刊於"蘋果日報", 2013年7月12日]



弄巧反拙的東北「加強版」



弄巧反拙的東北「加強版」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發展局長陳茂波宣佈東北新界發展修訂方案,背後的大字佈景是「粉領/上水/古洞新市鎮」,推翻了過去林鄭月娥鼓吹的「新發展區不是新市鎮」這個不倫不類的規劃概念,更順勢推出「加強版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連林鄭月娥聲稱要避免官商勾結之嫌而由政府收地發展的承諾也一併推翻。



平心而論,陳茂波與一眾技術官僚,確實花了不少努力回應各方訴求,但在四個關節眼上,挖空心思的回應卻有弄巧反拙的危機。



首先是邊境開發欲蓋彌彰:



公共專業聯盟去年與陳茂波會面時提出放棄發展坪輋/打鼓嶺,原因是該區位置偏遠,不符合以鐵路沿線帶動新市鎮發展的原則,而靠近邊境提供目標不明的特殊工業用地亦難令港人受惠。今次修訂果然剔除了坪輋/打鼓嶺,可惜政府並非擱置發展,而是按照梁振英《施政報告》「重新規劃」為新界北部發展區。地產商預期有大肥肉在前,自會加大範圍收購迫遷;民間批評政府錯配資源發展邊境區以迎合深圳而非本土需要,更加振振有詞。陳茂波希望減低反對聲音,恐怕適得其反。



其次是發展模式欲速不達:



所謂「加強版」是向地產商「低頭版」,方便幾家囤地多年的地產商毋須投標而以「原址換地」為名取得發展權。向這少數地產商示好的反效果是違反公平原則:因為陳茂波以4000平方米為「優惠線」,擁有地權少於此數的業權人無此優待,只得等政府或大地產商收購,自然吃虧;其他沒有囤地的發展商,也喪失公開投地的機會。陳茂波採用「加強版」的理據是「加快發展」,但若果有業權人或地產商以政策違反公平原則為由而提出訴訟,因為「優惠線」難有科學理據支持,恐怕新市鎮發展會因快得慢。



其三是居民權益明增暗削:



政府提出三招紓緩居民的反對:提高特惠賠償金,增加原區安置的公屋單位,和安排復耕農地。此中最大的矛盾是很多租戶農戶不是已被迫遷就是面臨迫遷,政府要求地產商在換地時向「佔用人」提供「與政府補償相若的現金補償」,反會變成「催命符」,令2015年項目啟動時全區已人去地空。陳茂波的一番好意,原來是提醒地產商用「交吉」方式換地的慳錢絕招,順帶幫助政府省卻安置復耕等麻煩的妙計。發展的原意是令居民活得更好,政府明知租戶農戶因被迫遷而活得更差卻隔靴搔癢,實在於心何忍?



其四是悲情社區風險大增:



政府為了回應民間對「富豪後花園」的質疑,準備加大發展密度,增加人口至17.5萬人和資助房屋比例至六成,但工業用地全部取消,只預留14公頃土地作「商業、研究及發展」用途(只及西九文化區的三份之一面積),預計創造職位減至3.7萬個,此中有多少適合基層就業,大成疑問。政府一方面硬塞更多基層市民入住,一方面淘空基層當區就業的機會,令均衡社區的目標淪為空談。



支柱三缺二      前景難樂觀



如今新發展區正命為新市鎮(實為古洞新市鎮),理應參照可持續發展的三條支柱來檢視成敗:社會公義、環境質素和經濟活力(People, Planet, Prosperity)。令人詫異,今次政府規劃相對完備的範疇是環境保護:雖然環評報告顯示有不少紓緩措施需要執行,但在保育塱原和敏感生態方面確已著墨甚多。反之,政府至今未有公佈社區影響評估,更未採用量化指標作為規劃工具(例如不同設計-包括開發高爾夫球場或減少徵用農地,如何達致公平正義的目標),亦從未提出針對古洞的經濟發展策略,因此在社會和經濟範疇近乎交白卷。



規劃署在五年前委託香港大學對天水圍的規劃失誤進行研究,以便從中汲取教訓。看看天水圍的老路:當初八十年代建設均衡社區的願景,因自九十年代起大舉加建房屋而荒腔走板;當初為居民提供工業職位的構思,後因香港工廠北移而不了了之。過去十多年古洞粉嶺的規劃變化儼如天水圍的濃縮版,若果梁班子尚有半點赤子之心,請殷鑑歷史,不要為香港製造另一場規劃災難。



[原刊於"明報", 2013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