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1日 星期一

告別電兔後的2047


(原載於 信報 2007-12-31 9)


任何精於談判之道的專業人士,都懂得什麼是訂立書面協議的最高境界:讓對手誤信他已經得其所需,而自己卻實質上予取予攜、半步不讓。要達到這個目的便須要懂得靈活運用一些「脫身條款」(escape clauses):當你大吹大擂地說自己已盡了最大努力的時候,其實已經暗埋伏線,讓自己在執行合同的關鍵時刻可以從虛擬的「承諾」中輕易脫身。


  人大常委有關香港政改的決議正是巧妙運用兩類脫身條款的最佳示範。「決議」分為二百一十三字的「前言」和一千一百字的「決定」兩部分。


  首先,是把加諸香港人身上的緊箍咒寫在四條實實在在的「決定」內,毫不含糊;繼而把香港人的普選訴求放在約束力含糊的「前言」內。


  據此,「決定」的內容清晰明確:一、否決二○一二年雙普選;二和三、將來有關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辦法先要由特區政府向人大報批確定,才可啟動修改程序;四、若果因任何原因修改不獲通過,便必須按照現行選舉辦法和議案表決程序原封不動。在聊備一格的「前言」內則寫上看似稍為回應民情的普選時間:「二○一七年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的選舉可以實行由普選產生的辦法」。


  可是這樣的安排還不夠保險,所以用上了第二類脫身條款,就是上一句中可圈可點的「可以」兩個字。人大既沒有「決定」二○一七普選特首,亦沒有說二○一七「應該」普選特首,「可以」普選是金蟬脫殼的萬應靈丹:「可以」普選即是「可以沒有」普選,只要屆時出現一些「不可預見」的因素,例如建制派政黨拒絕讓立法會獲得三分之二多數通過修正法案,便可以讓「決定」內的第四條發揮最大效用:一切原地踏步,直至二○四七年。


實質否決虛擬承諾


  任何大型的談判都不能單對單、硬繃繃地進行。要使對方相信自己已經作出本來就沒有準備遵守的「承諾」,便需要依賴懂得「出口術」的中介人。中介人愈多,出口術的方法愈高明,對手在胡里胡塗中接受的機會愈大。


  人大常委當然深諳此道:先由曾特首把從來沒有在人大決議上出現的二○二○年普選立法會說得繪影繪聲,再開動所有宣傳機器,把二○一七年的虛擬「承諾」說成真實,把否決二○一二年雙普選的「決定」淡化成不可扭轉、誰也不得不逆來順受的事實,很快便大功告成。


  大功告成?尚欠一環:就是愚昧的香港人。中央最大的風險是低估了香港畢竟是一個文明發達的國際城市:儘管並非每個香港人都懂得合同談判,但香港人不僅懂得每天在市場討價還價,更知道什麼是文明社會理應享有的平等政治權利。香港人距離愚昧的田地,還差一截。


  撥開雲霧,這次人大常委的決議傳達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訊息:按照現在香港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央認為否決特區進行普選的代價微不足道。否決不是指二○一二,不是二○一七,而是整個特區的生命周期。因此,今次人大決定的第四條就預示了一切政制安排可以直至二○四七年原封不動。


  香港人不應再心存幻想,若果希望在特區的有生之年見到普選出現的一天,便必須大幅改變民主力量與既得利益勢力的對比。要把人大的「虛擬」變為「真實」,只有一途:讓支持民主的民意力量和議會力量都發生質與量的變化。中央或許可以每隔三年、六年一次冒否決民主的政治風險,港人卻要在普選來臨之前每日付上管治失效的代價。


當灰狗不再追電兔


  十年前我到廣東省增城市考察基建投資項目,市長熱情款待之餘,還在晚宴後力邀我們到一家號稱全國唯一的賽狗場參觀。賽狗場老闆親自迎接,還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往下三場的必贏貼士,我們禮貌地放下五十元人民幣投注。開跑時虛擬的電免跑在前面,認真的灰狗群在後面追趕。結果令我們大開眼界,老闆的貼士一一應驗,絲毫不差。


  經常取得貼士的城中名人都奉承這個老闆是聰明人,卻沒有聽見誰稱讚他道德高尚。賽狗場老闆的電兔可以瞞得住灰狗,甚至大部分的增城賭客,可是一年後隨增城市政府班子大換血,這個全國唯一的賽狗場便銷聲匿


  爭取民主,離不開議會政治和社會運動,但最終是一場道德力量的比拼。承載普世價值的全球大潮,浩浩蕩蕩。香港人豈會是一群追逐電兔的灰狗?再過了兩年,聽說那位賽狗場老闆被判刑,從此人間蒸發。直到今天,我還記得他給我貼士時一臉得意的表情。


  當灰狗不再追逐電兔的時候,不一樣的遊戲便會開始。讓我們永遠告別二○○七。


公共專業聯盟主席www.procommons.org.hk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人文西九

(原載於 信報 2007-12-18 11)


上周剛從印尼峇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歸來,便到西九臨時海濱長廊跑了一趟。十二月中旬碰上攝氏二十六度的高溫,遊人稀疏;在空氣污染的煙霧中,原應動人心弦的日落維港景緻,只顯得蒼涼。


  心裏疑惑,這幅 四十公頃 的寶地上,究竟會否出現一個「人文西九」:一個建基於人文識見,擁有全球視野,孕育本土文化,讓香港在全球「最宜居住的城市」排行榜上從第四十一位止跌回升的文化區。


  新一屆特區政府對於建設西九似下了很大的政治決心,三個月前在立法會發表了《西九報告書》後,便雷厲風行地展開宣傳攻勢。但主事官員能否展示政治勇氣,承認報告書的不足,善用社會上發表的專業意見取長補短?


  要落實人文西九,必須從五個方面全方位入手:  一、擴大空間發揮創意:只要優化發展組合,縮減三分之一私人住宅規模,及刪除非必要共用設施如消防綜合大樓,便可以增加休憩用地達一點 四萬平方米 ,和加設一個樓面面積二點 五萬平方米 的「創意交流村」。按照市場估價,修訂後的賣地收益可達二百零四億元,足夠提供十五億元的額外資金用於推動地區文化發展。


建設「低碳示範區」


  二、前瞻性的低碳發展模式:在大眾已經明瞭全球暖化是人類共同危機的今天,把西九建設成「低碳示範區」,可以展示香港對國際社會的承擔。具體措施包括:放棄高耗能的穿梭列車系統,採用以自動行人輸送帶為主的「安步當車」步行系統;仿效巴黎建設連貫新舊區的「單車自由行」網絡,提供免費單車供市民在區內使用;採用區域性供冷系統以減低碳排放;參照歐盟標準實施更高水平的建築物能源效益設計。


  三、善用資源有機增長:從善用資源、培育人才和打好人文根基的角度考慮,西九的工程建設不應該一籃子等到二一四年才開始落成。只要在二一二年底前先提供簡約、甚至是臨時的表演場地(例如黑盒劇場、露天表演場地等),容納街頭表演藝術和發展小型「民眾藝墟」,再加上市民能夠享用的綠化公園,便可以讓本土文化細胞及早在西九土地上發芽。藝墟附近宜預留空地,必要時可徵用預留供第二期擴展的土地興建臨時文娛表演設施(例如粵劇戲棚、馬戲班帳幕等)。至於大型文化藝術設施的工程進度則基本上按原定計劃進行。


切忌淪為「偽空間」


  四、大自然與文化交融;區內的公共休憩用地應集中建成一個「西九公園」,切忌割裂或淪為發展商管理的「公有私管」偽空間。整個園區應包括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中央公園、海濱長廊、單車徑,並以自動行人輸送帶及縱橫交錯的步行徑聯繫整個園區。園林景緻與藝術裝置可以配合街頭藝術使園區活潑多姿,締造出自然景緻與藝術氣息相互滲透融和的氛圍。


  五、跳出西九植根本土:要避免西九成為文化孤島,必須在全港範圍內同步建立「社區文化網絡」,政府應優先投放資源,在新界西北和將軍澳等地加建文化中心及表演場所,或活化閒置建築物供文化藝術用途。預計賣地所得的額外十五億元資金,可用於成立「地區文化發展基金」,推廣長期的藝團及藝術工作者駐場或駐校計劃,及在天水圍、元朗、東涌等偏遠地區推動可持續的文化活動,並利用西九的「創意交流村」作為聯繫西九與地區文化的紐帶,以汲取本土文化的養份。


  在峇里會議期間參加了一個聯合國組織舉辦的活動,考察一條由於使用山埃捕魚引致大片珊瑚變成海底沙漠的漁村。沒有珊瑚,自然再沒有漁穫。雖然大部分港人懵然不知,但當初使用山埃正是為了滿足港人的口腹之欲全球六成的活珊瑚魚每天源源源不絕地輸往香港。收入僅足餬口的漁民難以抵受港人通過漁商支付的鈔票誘惑,改變千年傳統的捕魚方式,換來生態破壞後更難自拔的貧困。為了重拾生計,村民在專家協助下正一枝一枝地種植人工珊瑚。


  全球化的圖象竟然是如此真實:從香港人在海鮮酒家不假思索的消費,到印尼漁村受盡山埃毒素摧殘的海底荒漠,再到漁民艱難地把人工培育的珊瑚枝栽種在寂寥的海床上。脆弱的珊瑚不僅是漁民生計的寄託,更是漁村本土文化重生的希望。


  西九的建設就像悉心栽種的人工珊瑚:本土文化能否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茁壯成長?能否在市場邏輯的籠罩下不被掩沒?人文西九是否有實現的一天?


  我在疏落的珊瑚枝中瞥見頑強活潑的小游魚,頭上是峇里的藍天。


  註 「人文西九」的研究報告全文,可從網址http://www.procommons.org.hk/documents/WKCD_Report--final_20071211-2.pdf 下載。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在峇里看香港的機遇

(原載於 明報 2007-12-14 A35)


在印尼峇里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將於今天閉幕,究竟192 個國家及地區能否在此項關乎全球人類福祉的談判中達成「峇里路線圖」,將全球暖化的幅度控制在攝氏2 度之內,成為國際社會焦點。剛於兩個月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已確認,若氣候變化幅度超出攝氏2 度,很多國家將要承受災難性後果。


但要達至這目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在2015 年見頂,並到2050 年時減排50%(以1990 年排放量為基數)。


香港正處於一個非常微妙的位置:一個發展中國家內的發達城市。若特區政府願意肩負與工業化國家一致的減排責任,香港便可提升本身的地位,在氣候變化談判扮演積極角色,正如香港在世貿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扮演的角色一樣,推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多邊合作。


提升香港國際地位


國務院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組長蘇偉在峇里一個研討會表示,由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協議是以國家為簽約單位,所以香港不能成為契約方,但國家歡迎香港在氣候變化議題扮演積極角色。


由於大部分與會代表均認同發達國家應在2020 年減排25%40%(以1990 年為基數),特區政府既然以把香港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為目標,自然在減排責任也應與發達國家看齊,不能落後於國際形勢。


為達至在2020 年減排25%(以1990 年排放約390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基數),香港可以採取雙頭並進的措施:1. 調整政策,實行低碳發展模式:推行能源節約、更換清潔燃料、推廣可再生能源、實施建築物能源效益守則、回收堆填區甲烷氣等方式,使碳排放量在2020年時控制於4100 萬噸水平;2. 設立「低碳發展基金」,投放於內地的減排項目,以補償每年虧欠的1160 萬噸減排責任。按照現時每噸30 歐元的碳指標平均價格計算,特區政府應從08 年起每年向「低碳發展基金」注入約5 億港元,逐步遞增至2020 年時每年注入40 億港元,亦只佔2006 GDP 0.27%。若香港能進一步減排,注入基金的數額可相應減少。


為專業人士創造商機


特區政府可利用「低碳發展基金」主力投資在珠三角區內的減排項目,此舉不但可增加香港的國際地位,有助中國政府在氣候變化的談判,更可取得低碳發展帶來的協同效益,包括減少空氣污染,降低資源浪費,促進技術創新,為香港專業人士和工商界帶來新機遇。


特區政府更可參考澳洲政府,立法要求大企業進行碳排放審計,並向公眾公開每年碳排放資料。政府更應將預期的稅收減免措施改為與企業在氣候變化應對策略的表現掛鉤,藉以推動企業社會責任。


但香港能否把握這些新機遇,端視乎特區政府有沒有政治決心。這次前赴峇里的香港民間代表團共19 人,但港府只派出兩位環保署官員參加最後3 天的會議。曾特首能否展示識見,配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取策略,使港人能在國際社會感到自豪?


作者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香港民間代表團團長、香港可持續發展公民議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