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6日 星期五

防毒面具與「造就者」工程師


(本文有中英文版,For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letter, please click  the link "Letters to Engineers (English Version)" located at the top banner)


給工程師的十二封信 【之五】


各位工程師朋友:


三十年前的今天六月五日世界環境日剛在港大工程系念完第一年的我,與幾位長春社成員一起跑到尖沙咀天星碼頭旗杆前,為了向公眾揭示空氣污染的禍害,我們從背包拿出防毒面具,戴在臉上; 還未來得及拿出照相機,便已經有一位沙展跑過來,遠處是一位虎視眈眈的外籍警司。


十分鐘後,我已經身處尖沙咀山的警署內接受問話,雖然連坐堂警長也不明白為甚麼戴上防毒面具會構成被查問的理由。這是我生平頭一遭踏進警署。


從那天起,我確認了工程師在面對挑戰時的角色:成為「造就者」(enablers),提出聰明的答案,而非製造危機與問題。


另一個印象深刻的事件是六年前的塱原支綫。若果您今天乘搭東鐵落馬洲支綫過境,您難以想像已經穿過了全港最大的淡水濕地,穿過了二百多種雀鳥的棲息之所。當時九鐵的少數高層堅持要在塱原地面興建支綫,硬要將「發展」與「破壞環境」畫上等號,勢成騎虎,似乎總有一方要被犧牲,還引發了鐵路公司與環保署長對壘的法律訴訟。


最後,工程師出手了。修改設計,興建一條3.2公里長的隧道,在施工期間採用凍土開挖技術防止地下水位沉降,贏得了國際上成功保育濕地生態的美譽,亦同時贏得了促進發展、解決過境擠塞的成就。工程投資額從八十億元增加到一百億元,社會輿論認為物有所值,而工程界更直接受益。


這正好顯示工程的力量:工程師作為「造就者」,提供超越矛盾的答案!


另一個更近期的例子,是兩年前香港大學需要擴建「百周年校園」,但它位處西半山地形狹窄的斜坡上,兼且覆蓋三幢獲得古蹟評級的水務歷史建築。當時一位主管的資深建築師對我說:「這是我碰到最頭痛的項目:不能減少樓面面積,不能加高妨礙景觀,亦不能中斷水務署配水庫的食水供應;不犧牲一、兩幢歷史古蹟怎麼行?


經過反覆討論,我和另一位工程師堅持邀請大學主管、項目建築師和水務署工程師一起到現場考察,以結合發展和保育為目標,再一次請建築工程顧問推敲不同方案。


最後,工程師出手了。配水庫移入人工山洞內,水務署更新了相關的技術標準,建築物重新佈局,三幢歷史建築均得以保留,而其中一幢西區濾水廠房更有望成為全港第一座正式開放的「工業文物」。


又一次顯示了工程的力量。


有人喜歡散佈言論,說甚麼「環保妨礙工程,阻住地球轉」。很難相信,哪一位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工程師能夠不把這種言論當作笑話? 說這種話的人是在漠視工程的力量。


下一次您再聽到這種言論,不妨請他細讀曾特首在博鰲亞洲論壇的演詞:「環境保護不再是從外國輸入或強加於亞洲國家和城市的議題…… 環境保護是保持繁榮興旺的成功要素。」*


三十年前的防毒面具讓我時刻警惕:工程師做好「造就者」的角色 (engineers as enablers),超越矛盾,團結社群,創造新機遇,正是工程界的專長,更是工程師的驕傲。**


黎廣德  工程師


200865

* 曾特首演詞全文: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804/12/P200804120137.htm


** 有關「無國界工程師」在四川工作的最新消息或加入「人道工程師名冊」,請登入 http://hk.myblog.yahoo.com/albertlai-hk/



在工程師努力下得以保留的塱原濕地:農民將荒地變為濕地 ,並推行有機耕種。


工程師成為「造就者」:化解矛盾後環保團體培訓塱原當地村民充當生 態導賞員,增加本地人收入。



 


2 則留言:

  1. Albert,
    很高興能在這裹看見您對 「環保妨礙工程,阻住地球轉」 的回應。我希 望仍然持這些看法的朋友能夠 花些時間平心靜氣的閱讀一下您的文章,花些時間想一想,是否我們必須要吃祖宗的飯,享兒孫的福呢?
    談耀祖
    7 June 2008

    回覆刪除
  2. YC, 多謝您的回應。我希望更多工程師能分享他們如何克服環境挑戰的經驗,印證「工程的力量」。 Albert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