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中九龍幹線與糖尿病老婆婆

(本文有中英文版,For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letter, please click  the link "Letters to Engineers (English Version)" located at the top banner)


給工程師的十二封信【之三】


各位工程師朋友:


我在今年三月十五日參加了一個討論「中九龍幹線」工程的公眾論壇,臨近尾聲時身旁的中年男士向我說:「我們駿發花園居民為了興建隔音屏不知爭取了多少年,跟多少個政府部門交涉,看來這次主持會議的工程師最誠懇,希望他們這次不會讓街坊失望。」


回想起來,我第一次參與「中九龍幹線」項目已經是大半年前。當時因為政府建議的項目方案須要拆毀部份油麻地警署古蹟,引起市民和立法會高度關注,使項目處於膠著狀態。


政府部門重新反思這項目該如何進行下去,向各界徵詢意見。我與負責部門的工程師進行了兩次詳談,當下提出了三點意見:一、為了重新啓動工程,須要盡快開展一個公眾參與過程,特別是讓油麻地街坊和一些我們平常不在意的弱勢社羣都能夠參與發聲;二、為了爭取信任,建立共識,最好是邀請一家獨立的機構主持公眾參與活動,不要採用傳統的諮詢模式;三、要凝聚共識必須先擴濶視野,不要把項目視作單純的建路工程,應該視之為一個社區改善工程,鼓勵持份者尋找一些過去被忽略的發展契機。


此後半年,政府工程師聯同顧問公司和獨立機構下了很大苦功,舉辦了三場公眾論壇和「想創坊」,還安排參觀油麻地警署和組織了校際規劃比賽,當地的居民、廟街商户、玉器市場攤販和保育團體從開始時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轉變為積極投入、共同尋找答案的氣氛。


其實,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理論依據源自1992年世界各國(包括中國政府)在「地球高峯會」簽訂的「里約熱內盧宣言」,至今已經成為國際共識,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則。還記得在2002年,當時我率領香港非政府組織代表團參加在南非舉行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中國政府的官方展覽會就是重點介紹公眾參與使發展更公平、更符合民情的積極作用。


中九龍幹線的成功經驗是繼過去五年來眾多專業人士配合政府通過「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和「共建維港委員會」等渠道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後的另一突破。為了更多有利公眾的工程項目能順利開展,我們有必要盡快總結經驗,建立政策框架,使將來的程序運行得更暢順。這不正是工程界牽頭締造新機遇的大好機會嗎?


我在公眾論壇完結時剛好與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婆婆一起離去,她告訴我自己一個人住在上海街的唐樓,每個月都要到油麻地賽馬會診所排隊領糖尿病藥,她擔心一旦診所要搬到西九新海濱,到時『要橫過十幾條天橋,行上行落,仆死咗都冇人知』,所以她坐了一整個下午就是為了要說這一句話。我安慰她說,工程師搞新工程的目的是為了讓他們這些獨居老人家活得更好,而不是活得更苦。她一言不發,只留下彎腰、一拐一拐爬落樓梯的背影。


黎廣德  工程師


200855


後記:路政署在上週宣佈,中九龍幹線的首選方案可保留整個油麻地警署,玉器市場可原區重置,賽馬會診所不須搬遷廟街夜市則會繼續經營,開挖行車隧道後新增的地底空間將用於重置社區設施; 工程預計於2012年動工,2016年完成,涉資一百億元。


中九龍幹線公開論壇 Central Kowloon Route Public Forum




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 南非 2002




3 則留言:

  1. 黎先生 :
     
    在拜讀閣下經由 email 轉交文章 ” 中九龍幹線與糖尿病老婆婆 ” 後,大有感觸,故特此浪費自已私人寶貴光陰表達意見,不吐不快。此亦是本人第一次。
     
    本人是一名中年土木 工程師,經歴了 90年代本行風光的日子。現在和閣下一樣不愁温飽。我對政冶和民主亦沒有時間留意。只知社會現流行可持續發展。我不反對但眼見香港大型civil project 一拖再拖。又沒有填海。樣樣都要保留。至於閣下在公開場合發表的意见,如你作為普通市民我不表意見,但如你或你的政黨滲入工程師身份時,真不知你是否想工程行業(mainly civil)沒落。我身邊很多朋友尤其是中高管理層對公共工程planning拖延或拖垮很不滿意。有時見到閣下發表意見我們就會轉台或不看。見到閣下積極參予公共發展事務甚至考慮立法會選舉我深咸不安。我們要開飯。我們要一把強大而有力的聲音為我們盡取業界最大利益。可惜我身邊朋友和同行要為口奔馳。亦不願意去投票。HKIE magazine現時沒有job post 廣告就可以知現時處境。不幸的是現時最年輕的engineer才會接受和認同現況。他們亦不是既得利益者但他們也是最大羣人去投票
     
    請不再說可持續發展。你或有錢不用等飯開。 Civi要正程,我們要收入。我也盡力不讓下一代在香港做engineer尤其civil因會本行會沒落至等同倒夜香。
     
    希望閣下對工程行業做一些支持動作。現時 HKIE除了收會費外並不见有效行動。如你再當選LegCo member後本行真正come to the end.
      一名中年土木 工程師

    回覆刪除
  2. 我十分同意你對工程界過去十年來發展滯後的感受。這正正是我在第一封信寫出工程界的「十一年悶局,還未夠嗎?」的原因。 其實,你所不滿意的很多狀況,正正是由於過去工程界未能團結發聲,未能站在更高更闊的政策領域發揮影響力而造成的 。 例如梁錦松時代大幅縮減工程預算及前期研究設計的開支,根本就是不了解開發一個工程項目需要很長的週期,亦不了解基建開支在經濟收縮期所可以發揮的刺激作用,但當時我們的工程界代表有帶頭反對嗎?他有能力說服公眾、說服政府改變政策嗎? 我相信很多工程師心裏很清楚,繼續沿用舊思維、一成不變,繼續支持舊班子,以為盲目順從權貴便等於有利工程界,是何等荒謬、何等不符現實的想法。我期望你可以與我們一眾工程師一起,仔細分析現狀,看清真相,選擇未來。共勉之。

    回覆刪除
  3. 案發現場與說謊者 http://hk.myblog.yahoo.com/rabbitheehee/article?mid=5142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