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無國界工程師」消息

宣布籌備「無國界工程師」的構思後, 認識的、不認識的工程師朋友, 甚至是其他專業的朋友, 都積極回應, 我實在要衷心感激大家; 這亦將鞭策我們所有工程師, 在未來的歲月, 要加倍的盡專業人士與知識份子的責任, 關懷社會、回饋社會, 令身邊的人免於苦難、免於眼淚


我們將於明日(星期日)舉行「無國界工程師」首次籌備會議, 請大家踴躍出席:


日期: 5月18日(星期日) 下午3時


地點: 灣仔道133號星航資訊中心10樓A (公共專業聯盟) (電話 82006332)  


以下是這兩天的一些報導:


(一) 蘋果日報 (5月17日)


工程師義助重建
災區內仍有無數搖搖欲墜的危樓,加上餘震不斷,加重救災難度;除了醫療人員,也急需工程專業人員評估危樓情況及協助日後重建。本身是工程師的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近日發起「無國界工程師運動」,呼籲業界伸出援手,幫助災區盡早重建。黎廣德表示,日前發出呼籲電郵後反應熱烈,預計本周日舉行的第一次籌備會議有多達30名工程師出席。他說今次地震破壞範圍大,災區內無數學校、醫院毀於一旦,要正式進行重建可能要待上三年時間,此前很可能需要進行一次全面的地形評估,部份村落甚至要重新選址。他表示,地震發生後業界希望為救災出一分力,部份身處海外的工程師甚至致電他表達訴求,故發起今次無國界工程師運動,「我希望設立一份人道工程師名冊,裏面有晒唔同專業工程師,供志願團體或地方政府參考,有需要時可以搵相關工程師協助重建或者評估工作。」黎廣德透露,目前已跟苗圃行動與無國界醫生取得默契,待無國界工程師成事,便會率先為這兩個團體提供專業支援。


(節錄)「無防震無監管


今次地震無數學校毀於一旦,本港多位學者均認為跟建築物抗震能力不足有關。城市大學建築系講座教授梁以德指,若抗震能力做得好,「8級地震都撐得住。」
無國界工程召集人黎廣德認為,內地偏遠地區的小型工程未必有足夠監督,成為今次人禍的肇因。
有份參與中環豐銀行總行興建的梁以德教授稱,從電視畫面與報章圖片所見,很多損毀的學校無做足抗震工序。他說內地當局對學校及醫院等公共設施的興建要求一向較為嚴格,若建築物位於地震帶,一般會加強建築的石屎與鋼筋,提升抗震能力,「例如普通石屎牆只需一米厚,地震帶建築就要兩米厚。」



他指抗震方法很多,包括採用木材增加柔韌度;在建築物頂部設「阻尼器」及在地基裝設「車轆」防震器卸除震盪,成本豐儉由人,若做足防震工夫,可抵禦8級地震,「豐總行遇到7級地震都冇事。」無國界工程師集人黎廣德表示,內地的監工機制跟香港一樣,按法例需合資格工程師簽署滿意紙才能入伙,但今次災區位置偏遠,加上資源不足,難以確保當地工程依足程序。事實上,內地有規定教學樓不能高過5層,樓頂必須以鋼筋水泥封頂,但今次不少倒塌學校都超過高度限制及違規用預製板封頂。中文大學建築系教授吳恩融有份參與興建內地希望工程小學,雖位處災區但沒有倒塌,因為小學以水泥、茅草等材料興建,成本不高但抗震力足。


(二) 明報 (5月17日)



(社評節錄) ...... 我們除了呼籲市民踴躍捐輸,也重提日前社評的建議,就是本港在災區重建方面,作更多的跟進和更大的承擔。當日社評提出特區政府與工程建築界應組成關注小組,與中央商討,量力而為地「承包」災區個別縣市的學校重建工作。我們高興知道本港有工程界人士已構思趁此機會,組織「無國界工程師」,本港工程師可藉此利用專業知識,直接參與救災,重建學校,改變災區學童的命運。


(三) 明報 (5月16日)


公共專業聯盟與Relief.Asia 正聯絡內地的志願團體,希望向志願團體提供泰國研發的緊急流動網絡基建,為災區內的救援人員恢復對外通訊。公共專業聯盟成員莫乃光表示,該通訊設施適合災區使用,令救援人員可調配醫生及物資。另一方面,公共專業聯盟正籌備成立「無國界工程師」組織,招募工程界專業人士參與內地苗圃行動,參與重建農村學校。公共專業聯盟主席黎廣德說,希望透過工程師的專業知識,參與救災及重建工作。


(四) 成報 (5月16日)


(節錄)另外,本港工程界人士則計劃成立「無國界工程師」組織,招募工程界專業人士,參與內地重建工作,發起籌組該組織的公共專業聯盟主席黎廣德表示,無國界工程師會參與內地苗圃行動重建農村學校的工作,並向救援組織及貧困地區,提供工程及技術支持。


(五) 經濟日報 (5月16日)


(節錄)學校倒塌多 工程師助重建

在災區救出一個孩子需一天,但要安撫受傷的心靈,讓他們再回到學院讀書,撫養他們成人所需的時間與氣力卻更大。地震後不少學校倒塌,有工程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苗圃行動正計劃重建校舍。本身是工程師的公民黨副主席黎廣德,與公共專業聯盟以及普選工程連線,籌備「無國界工程師」組織,招募有心的專業人士,參與內地「苗圃行動」,重建農村學校的工作。計劃包括建立人道工程師名冊;向救援組織就救災及重建提供工程及技術支援。


(六) 大公報 (5月16日)


公專聯籲工程師助災區


公共專業聯盟表示,正在籌備「無國界工程師」香港組織,呼籲工程和其他界別的專業人士加入,提供技術和專業知識支援,協助災區的重建和發展工作。


(七) NOW TV 訪問 (5月17日) (攝於沙田新城市廣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