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環境班子切勿一錯再錯



環境班子切勿一錯再錯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環境保護是特首梁振英競選政綱的賣點,去年他委任負責環境政策的班子,也曾經給人有心有朝氣的印象。但最近垃圾堆填區政府闖關失敗,令人擔心很多百廢待舉的環保死結,能否在未來四年的餘下任期內理出頭緒?



政策推行貴乎天時、地利、人和。以固體廢物政策為例,去年底新班子找來專家學者開了兩次閉門工作坊,某些官員雄心勃勃,誓必要三管齊下:全面擴建堆填區、興建焚化爐和源頭減廢。從長遠看這似乎是理所當然,但當時筆者提出異議,認為以梁振英政府的政治能量,在三項中能完成一項已是萬幸,而首選必屬垃圾徵費無疑,因為這是催生配套設施和啟動回收再造業的鎖鑰。有技術官僚即場反對,堅持說沒有Plan B,非三管齊下不可。如今事實擺在眼前,盲動冒進的結果不單是一事無成,更令政府元氣大傷。



汲取教訓  擺脫梁振英作風



要了解環境局失敗的底因其實不難。從天時看,未有為源頭減廢作出大動作便硬銷堆填區是時序錯亂,自廢道德光環;從地利看,當初以為把三個堆填區綑綁上馬會更易過關,是低估了將軍澳民怨炸彈的殺傷力;從人和看,誤判梁振英在建制派中的箍票能力,以至連林鄭月娥也飽受鄉事派和工聯會揶揄之時,要修補裂痕已經太遲。



但壞事未嘗不可變好事,關鍵在於環境班子能否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擺脫梁振英政府剛愎自用、心存僥倖的作風。



第一條教訓是政策優次必須鮮明,不僅要看得到,更要有行動支持。



現今市民已認定梁振英沒有誠信,因此政府的承諾一文不值。無論「資源循環藍圖」說得如何漂亮,除非用行動證明,沒有人會當真。既然社會一致贊同政府做好源頭減廢,環境局應趁勢推出有力措施,以垃圾徵費為核心,輔以各種資源回收的配套設施,提前實施。



在堆填區爭議聲中林鄭月娥同意成立基金,支援回收再造業,這是不能錯過的契機。這項基金實應變成政府常規開支,用於建立一套「資源全回收資助計劃」,把現在「假回收、真堆填」的大部份膠樽、玻璃樽、輪胎、廚餘、電池、廢木材、飲料紙包盒、紙杯等等,納入統一資助計劃,只要回收商提交證明有關物料已經於本地回收再造並在市場出售後,便可以取得定額補貼。政府毋須插手甄選回收商的應用技術或再造產品,只要對出示單據和物料流程有嚴謹驗證,便應讓自由市場發揮力量,容許百花齊放,令回收再造業多元發展。補貼金額宜寬不宜緊,讓回收再造商多賺一點不是罪過,既可吸引更多人入行投資,最終提高了拾荒婆婆的收入,難道有人會上街抗議?



第二條教訓是政策選項必須有開誠布公的科學依據,不能因政治權宜而堆砌數字。



以塑膠回收率為例,環保署一直明白數字有水份,由於香港對「回收物料」的定義比內地更寬鬆,因此成為「洋垃圾第一收容港」,不僅加重堆填區負荷,更浪費和污染不少新界土地。既然此事在傳媒曝光,環境局理應順水推舟,公開要求其他政策局配合,大幅收緊廢料入口政策,不再畏首畏尾。



對於垃圾徵費,大家必須關注主事官員會否以害怕擾民為藉口,實則是為了少做少錯,扭曲政策原意,例如只以商業垃圾試行或以整楝大厦計費而非每户按垃圾棄置量收費,減廢成效均會大打折扣。若果因此而令市民對源頭減廢失去信心,便會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催毀整套資源循環藍圖。



對於環境班子來說,今天是最壞的時光,也是最好的時光。繼續以擴建三個堆填區先行,捆綁硬闖,無疑政治自殺。當今致勝之道在於如何身處梁振英政府之中而又與梁振英切割,從而贏取市民信任,這才是政治藝術的最高境界。



 



[原刊於"明", 2013年8月5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