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核海無涯:「唱好專家」不會說的真相



自從日本福島核電意外爆發後,特區政府為了穩定人心,向公眾大派「核電安全」的定心丸。中聯辦更安排傳媒到大亞灣核電站採訪,讓專家權威「證明」核電安全。可惜一般記者未有核電工程技術的訓練,難以對這些「唱好專家」提出深入質疑,結果多數報導都淪為一面倒的官方「核電安全教育」,事實只說了一半,市民仍然蒙在鼓裏。


 


儘管核電科技看似高深,一般市民只要掌握四項基本事實,便可以自行判斷,香港應否使用核電?廣東應否以發展成「核電大省」為目標?


 


一、技術成熟


 


 自從1954年前蘇聯啓用第一座核電廠開始,至今全球共有核電廠436座,若果說今天核電科技還未成熟,似乎難以置信。任何技術是否完全成熟,必須從「搖籃到墳墓」地證明整個「生命週期」都能滿足要求;正如登月科技一樣,既要有把太空人送到月球的能力,亦須掌握返航地球的竅門,才有實用價值。套用於核電科技:科學家既要掌握提鍊鈾礦,製造反應堆,控制核燃料能量,推動渦輪機發電的技術,亦要同時有能力拆除核電廠,將含有高輻射的乏燃料棒(即從反應堆退下來的核廢料)回復無害狀態,才是一種成熟可用的技術。可惜,「有前冇後」正是當今核電科技的狀態。


 


事實上,即使是強如美國的核子大國,至今沒有「核廢料無害化」的技術,更連一座核廢料永久貯存庫也未能建成。經過幾十年反覆研究,美國能源部曾在2008年建議在內華達州的猶加山脈興建貯存庫,但一年後便被奧巴馬政府否決,至今仍有72,000噸乏燃料在全國各地核電站「臨時」貯存。中國的情況一樣差勁,20年前興建大亞灣核電廠時,政府曾經表示在十年內建成永久貯存庫,但時至今日,貯存庫的時間表仍停留在2020年選址,2050年落成。已運作十多年的大亞灣,估計目前有最少500噸乏燃料,存放在沒有反應堆安全殼保護的冷卻池內,一如福島核電站出事前的模樣。隨著核能應用,輻射遺害幾十萬年的核廢料,在全球各地的核電廠一天一天累積,科學家束手無策,只能寄望將來。


 


今天應用核電的景況,就像我們把大批小孩送到火星探險,然後告訴他們不必擔心,有朝一日我們總會掌握從火星返航的技術,把他們接回地球。這是負責任的態度嗎?


 


二、安全可靠?


 


時至今天,就算「唱好專家」也不再說核電絕對安全,只會強調「一代比一代安全」。因此,大家會追問:到底要多安全才夠安全?


 


就以福島的沸水式反應堆設計與大亞灣的壓水式反應堆設計比較,前者像一般的熱水煲,核燃料堆芯在煲內發熱;後者像壓力煲,排出的蒸氣在壓力下温度更高,所以發電效率更好。「唱好專家」說壓力煲的煲殼較厚,所以壓力煲比熱水煲更安全,這合符常識嗎?


 


此外,沸水式反應堆採用單回路循環,直接把蒸氣輸送到熱水煲外推動渦輪機發電;壓水式反應堆採用雙回路循環,第一回路的冷卻水留在壓力煲內,利用第二回路的蒸氣推動渦輪機,所以就算第二回路的蒸氣洩漏,也不會帶有輻射,因而號稱更安全。這是只看樹木不見森林,因為福島災難的根源是「流失冷卻劑事故」。若果同類事故在大亞灣發生,任何一個回路的冷卻劑流失都會使反應堆過熱。要維持兩個回路同時運作,比起一個回路需要更多水泵、電機和管道。系統越複雜,出事的綜合概率也越高,引起連鎖反應的不確定性也越大,誰能斷言「一代比一代安全」?


 


安全不能只看硬件,人性的怠惰、自滿、貪婪和怯懦,會令最完美的設計在最不應該發生的地方出事。有日本地質專家在兩年前告訴東京電力公司,福島核電廠的設計沒有考慮新發現的海嘯數據,但公司和官員都置之不理。兩年前,大亞灣核電廠的反應爐控制棒被「卡住」,影響安全操作,但廠方未有向外通報,這是不祥之兆。現實中太多意外由人為因素引起,在我們未能建立一種足以抵禦人性弱點腐蝕的制度之前,大規模應用核電,夠安全嗎?


 


三、價格便宜?


 


特區政府建議香港增加使用核電的比例,由目前兩成多大增至五成,主因之一是價格便宜。政府估計每度核電成本五毫,與煤電相約,但比天然氣低兩毫左右。隨著各種燃料價格在市場升跌,這些比較自然難以作準,但可以肯定,今天的核電價格被大大低估,因為忽略了三項重要成本。


 


第一項是拆卸核電廠的費用:拆卸廠房與清理廠區輻射汚染動輒需時數十年,例如英國在2004年專門成立了「核設施拆卸局」,制定一個為期130年的清理計劃,估計需款635億英鎊。


 


第二項是處置核廢料的費用:2007年6月,原國防科工委聯合國家環保總局欲籌備一家核廢物處置股份公司,由中核集團、中廣核、中電投、華能、大唐這五家主要核電企業共同投資。但由於中核集團与中廣核對控股權的争奪僵持不下,這家公司胎死腹中。結果在「十一、五」規劃,國家只撥出每年1000萬元人民幣作為高放核廢物處置項目的研究經費;相比之下,美國能源部估計,單是建設猶加山脈貯存庫已經需款近1000億美元。


 


第三項是核意外賠償費用:福島核災引起的連鎖經濟損失和善後費用,至今難以估量,無論這些損失由日本政府負責賠償,還是由所有日本核電廠共同分擔,每度電的真正成本該上漲多少?


 


若果香港買核電只付出五毫一度,全因為特區政府以為香港人喜歡「攞著數」 -  一切沒有計算在內的費用,將來全部由北京政府和我們的子子孫孫「埋單」。大家可以心安理得嗎?


 


四、無可取代?


 


核電在今天的中國,只佔總發電量的2%,要取代並不困難;但中國要推行低碳經濟,是否非倚賴核電不可?


 


全球每年碳排放量約500億噸,若果全面停用核電而改用今天的燃料組合分擔發電,排放量會增加20億噸。這是不小的數字,但相對於每年因伐林而產生的60億噸碳排放,再加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我們顯然有很多出路,可以取代核電而毋須加劇氣候變化。另一個有利替代核電的新發現,是近年從深層頁岩開採的天然氣。北美洲的新發現已經足以使天然氣從今天佔全美國能源供應的兩成,提高到2020年的四成。今年一月印度發現全亞洲第一個頁岩天然氣田,估計從印度到中國,有不少尚待發現的氣田,足可使全球天然氣供應量大增。


 


放諸香港,取代核電的關鍵是打破官商關照的利益格局。若果中電和電能實業(即前港燈) 能夠真正聯網互通(而非目前只限於緊急備用電力) ,減低發電備用容量,已經可以增加本土發電,減少輸入核電。假若政府提供誘因,支持企業在本地及廣東投資風力發電,立法推動節能減排,必要時加大天然氣發電比例,核電怎會是無何取代?


 


從未計算的金融風險


 


大亞灣及毗鄰的嶺澳核電廠,共有六座反應堆,中電只入股兩座,其他四座無從置喙,特區政府更沒有監察的權力。廣東省計劃在陽江、台山和陸豐興建16座反應堆,但從未公開風險評估和環評報告。香港千方百計要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一場核意外足以令雄佔股市七成的外資在一夜之間消失,廣東省的「世界工廠」寶座也會動搖,這是不能迴避的抉擇。


 


香港人不甘於愚民政策,更不願意「死咗都唔知乜事」,何不利用目前全球反思核能方向的契機,請特區政府開放粤港合作平台,容許市民參與核電決策。這是關乎粵港澳三千萬人子子孫孫的大事,三地政府醉心於「環珠江口灣區」的區域規劃,檢討核能政策正好用作試金石。


 


期待洩漏的鈈衰變,一萬年太久;從核海回頭,只爭朝夕。


[原刊於 《明報》 2011年4月1日]



1 則留言:

  1. shut all nuke plants, 100% pursue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government job to do it, but without popular will and support, it will never succee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