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尋機管局的網站和年報,找不到2009年全球航空業的哥本哈根承諾,最具體的「減碳行動」是:『2008年,機場管理局簽署了《航空業就氣候變化的行動承諾》,以響應這項全球計劃,力求紓緩航空業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詳情請瀏覽Enviro.aero 的網站。』。到了該網站,只有一些務虚的說明,細節欠奉。
此外,機管局網頁內最顯眼的一段是『機場於2013年獲國際機場協會頒發「機場碳排放認可計劃」的「優化」級別證書,管理及減少碳排放工作備受認同。』顯然機管局管理層頂多把眼光放在機場運作,對於航空業的碳排放含糊其詞,對第三條跑道引致碳足跡增加的影響更企圖置身事外。
第三條跑道碳排放 相當全港五年總量
須知機管局並非一般商業公司,而是特區政府成立的法定機構,由政府全資擁有,代表政府執行政策和管理資產。政府兩年前已經提出要將全港碳強度在2020年減低百份之50至60,雖然當時未有明確包含航空業,但政策方向很清晰,機管局不能背道而馳。
事實上,機管局的取態正好反映出現時特區政府的問責缺口:機管局主理第三條跑道項目卻毋須為政策目標負責,運輸及房屋局負責制定政策卻把項目下放給機管局主理,環境局制定減碳目標卻與運房局完全割裂。
有見於此,由三個團體組成的《社會代價及回報評估小組》決定把第三條跑道項目的碳足跡列入評估範疇。由於國際上評估碳足跡的方法學已相當成熟,小組聘請的英國顧問亦有評估倫敦希斯路機場的經驗,所以儘管機管局未有向研究團隊提供額外數據,評估過程堪稱順利。為方便與機管局的數據對比,小組採納了機管局沿用的2012至2061年航班預測數據,估算出因第三條跑道項目而額外產生的碳排放量約為2億1600萬噸,相等於全香港七百萬人共五年的總排放量。
究竟這巨額碳排放量對氣候變化有多大影響?香港市民須為此付出多少社會代價?對第三條跑道項目的回報效益有何啟示?將在下文詳細探討。
|
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航空業拖延減碳難辭其咎
伍珮塋的勇氣對「公益揭弊」的啟示
軍事碼頭危害工商界利益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從電視發牌到軍事碼頭的荒謬
發牌風波的核心是一小撮人的政治計算凌駕大多數人的資訊選擇權,軍事碼頭的關鍵則是當權者混淆防務需要與維穩部署,藉此糢糊「一國兩制」的界線。兩者看似性質有異,但背後是倚仗同一套黑箱,利用同一片遮醜布,挑戰香港人核心價值的底線。
首先是歪曲事實:梁振英在發牌過程中抹殺廣播事務管理局的建議,對顧問報告斷章取義,躲在暗角用「權威人士」發佈訊息,利用建制派議員抹黑港視員 工,種種劣行均已曝露於公眾眼前。政府找不到劃撥軍事用地的依據,索性歪曲歷史,把中英協議中「預留150米海岸線」曲解為「佔用三萬多平方呎公共用 地」,梁振英更把回歸前香港人花了11億元替解放軍從添馬艦搬到昂船洲的海軍基地,與今天駐港部隊額外要求的中環碼頭混為一談,暗示市民應該向中央「謝恩」。
其次是黑箱作業:梁振英誇大行政會議保密制,禁止王維基公開顧問報告,提供藉口給中聯辦向議員施壓,把立法會特權法掃地出門,至今依然拒絕向公眾徹 底交待。政府官員過去表示中環碼頭只是間歇性停泊軍艦,頂多一年幾天而已,但梁振英去年七月上台後密謀改變從2000年起已頒佈的規劃圖,在今年二月刊憲 前一刻都沒有諮詢公眾。
公共專業聯盟今年五月根據「公開資料守則」索取保安局及發展局與解放軍之間,以及政府部門之間有關中環規劃海濱用地的書信來往和會議紀錄,但政府一律拒絕,只表示「如有不滿可向申訴專員投訴」,與梁振英「如有不服可司法覆核」的傲慢同出一轍。
最荒謬的是「一男子凌駕一城人」:發牌真相已經呼之欲出,原來「一男子」的決定足以凌駕全城七百萬人中的大多數,而至今梁班子仍然「不認為政策與民 意有落差」。雖然軍事碼頭仍在審議,但陳茂波早已暗示這是非做不可的「技術修訂」,規劃署亦證實政府可隨時將中環海濱移交解放軍管理,理由是全港土地都屬 中央政府交給特區政府託管,所以連行政會議批地給解放軍的手續也可省略。
假設城規會一如所料通過中區規劃圖,最後圖則是否生效或發還重議,始終需要特首會同行政會議決定。過去簽名支持「還港於民」的市民超過十萬人,今次入紙反對軍事用地也近兩萬人,但多數市民還未明白軍事用地是為中環駐艦常態化鋪路,影響深遠,勢令香港變質。
要制止「一男子凌駕一城人」的荒誕劇重演,必須靠香港人站出來,維護公共空間的重要性絕不亞於電視選擇權。對於一個沒有普選授權的政府,行政主導的 權力只是皇帝的新衣,當小孩都懂得大叫「冇着衫」的時候,荒誕劇的演員自會雞非狗走。從顧問公司總監伍珮瑩到中大學生鄧敏琳,我們見到香港人在權力面前講 真話的勇氣正日益高漲。

[原刊於《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3年11月19日]
在權力面前講真話
發牌風波的核心是一小撮人的政治計算凌駕多數人的資訊選擇權,軍事碼頭的關鍵則是當權者混淆防務需要與維穩部署,藉此模糊「一國兩制」的界線。兩者倚仗同一套黑箱,利用同一片遮醜布,挑戰香港人核心價值的底線。
首先是歪曲事實。梁振英在發牌過程中抹煞廣播事務管理局的建議,對顧問報告斷章取義,躲在暗處用「權威人士」發佈訊息,利用建制派議員抹黑港視員工,種種劣行均已暴露於公眾眼前。同樣,政府找不到劃撥軍事用地的依據,索性歪曲歷史,把中英協議中「預留150米海岸線」曲解為「佔用三萬多平方呎公共用地」,梁振英更把回歸前港人花11億元替解放軍從添馬艦搬到昂船洲的海軍基地,與今天駐港部隊額外要求的中環碼頭混為一談。
其次是黑箱作業。梁振英誇大行政會議保密制,禁止王維基公開顧問報告,倚仗中聯辦向議員施壓阻止特權法,至今仍拒向公眾徹底交代。政府官員過去表示中環碼頭只是間歇性停泊軍艦,頂多一年幾天而已;但梁振英上台後密謀改變從2000年起已頒佈的規劃圖,在今年二月刊憲前一刻都沒有諮詢公眾。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發牌風波觸發移民潮?
不管王維基最後能否拿到免費電視牌照,至今為止無論你身處甚麼階層,你都有理由提問:這個社會出現的變化是否令我難以在此安身立命,到了非移民不可的一刻?即使不扯上核心價值等大道理,若果看得不順眼、住得不舒懷、自己只有付出鮮有收獲,你還會留戀嗎?
發牌風波引發三個層次的疑慮,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對商界來說,最大的憂慮是政府不動聲色地改變了角色:從「公平競爭平台」的守護者變成「挑選誰是贏家」的獨裁家長。根據梁振英的解釋,今天特區政策 是防止過度競爭,所謂自由經濟倚賴「無形之手」決定優勝劣敗的信念,已被掃地出門。雖然特首和行會不會事事過問,但潛規則改變之後,官員上行下效,將來競 投房委會商舖,申請酒牌餐館牌,以至工程投標,地產商投地,都難免蒙上陰影,官員之手大於無形之手。即使你自問做得全行最好,亦會陰溝裡翻船,這是你嚮往 的營商環境嗎?
對專業人士來說,最害怕沒有程序公義:政府決策中途搬龍門而毋須解釋,等於把專業人士的謀生技能一腳踩碎,因為運用專業知識按照遊戲規則取得最大優 勢,是所有專業訓練的基本目標。但如果你身為港視的律師、工程師、財務策劃師、導演或編劇,你的専業水平與企業成敗扯不上邊,只能成為政總集會的悲情素 材。
對普羅市民來說,最難忍受的是民意不值一文錢:無論12萬人遊行或七成市民支持發牌,既不能令梁振英把行會黑箱和盤托出,亦不能令立法會通過特權法。事實擺在眼前,甚麼公眾諮詢都敵不過特首的「一男子」決定,連電視選擇權也被踐踏,你至今還在痴心妄想「家是香港」?
這三個都是移民的好理由,但想深一層,這更是不能移民的理由。因為若果珍惜既有制度的人移民,便等於把香港拱手相讓給賤視既有制度的人。正如你辛苦 經營一頭家,若因鄰居不守規矩大吵大鬧而搬遷,即使你搬走家當甚至賣掉房子,最後只會讓你不齒的人搬進去,侵佔你一輩子的心血。
留下不容易,卻是改變現狀的唯一希望。

[原刊於《香港獨立媒體網》, 2013年11月12日]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黎廣德﹕解放軍碼頭擴大規劃之謎
城規會從本周一開始審議政府提出擴大中環軍事碼頭用地的規劃圖,由於有近2萬名市民反對,其中約1000人會親身出席,所以這次審議勢必成為有史以來最多市民參與的申述會。過往政府遇上同類情,必定會在審議前因應民意修訂方案,即使牽涉政府過百億元收益的重建舊政府總部西座項目,都在申述會前轉,為何今次梁振英政府在民望跌至谷底之際仍要硬闖?
黎廣德:把香港讓給賤視制度者?
不管王維基最後能否拿到免費電視牌照,至今為止,無論你身處甚麼階層,你都有理由提問:這個社會出現的變化是否令我難以在此安身立命,到了非移民不可的一刻?即使不扯上核心價值等大道理,若果看得不順眼、住得不抒懷、自己只有付出,鮮有收穫,你還會留戀嗎?
優勝劣敗不再真
發牌風波引發三個層次的疑慮,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對商界來說,最大的憂慮是政府不動聲色地改變了角色:從「公平競爭平台」的守護者變成「挑選誰是贏家」的獨裁家長。根據梁振英的解釋,今天特區政策是防止過度競爭,所謂自由經濟倚賴「無形之手」決定優勝劣敗的信念,已被掃地出門。雖然特首和行會不會事事過問,但潛規則改變之後,官員上行下效,將來競投房委會商舖,申請酒牌餐館牌,以至工程投標,地產商投地,都難免蒙上陰影,官員之手大於無形之手。即使你自問做得全行最好,亦會陰溝裏翻船,這是你嚮往的營商環境嗎?
對專業人士來說,最害怕沒有程序公義:政府決策中途搬龍門而毋須解釋,等於把專業人士的謀生技能一腳踩碎,因為運用專業知識,按照遊戲規則取得最大優勢,是所有專業訓練的基本目標。但如果你身為港視的律師、工程師、財務策劃師、導演或編劇,你的專業水平與企業成敗扯不上邊,只能成為政總集會的悲情素材。
民意不值一文錢
對基層市民來說,最難忍受的是民意不值一文錢:無論12萬人遊行或七成市民支持發牌,既不能令梁振英把行會黑箱和盤托出,亦不能令立法會通過特權法。事實擺在眼前,甚麼公眾諮詢都是愚民手段,連電視選擇權也被踐踏,你至今還在妄想「家是香港」?
這三個都是移民的好理由,但想深一層,這更是不能移民的理由。因為若果珍惜既有制度的人移民,便等於把香港拱手相讓給賤視既有制度的人。正如你辛苦經營一頭家,若因鄰居不守規矩大吵大鬧而搬遷,即使你搬走家當,甚至賣掉房子,最後只會讓你不齒的人搬進去,侵佔你一輩子的心血。
留下不容易,但這是改變現狀的唯一希望。
(刊於晴報 2013.11.8)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港式苛政是怎樣煉成的?
港式苛政是怎樣煉成的?
[2013年10月24日]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港人需要怎樣的香港大學?
港人需要怎樣的香港大學?
即使上述排序可能是多數香港人的共識(至少是筆者認識的港大校友的共識),但社會的期望不等同當權者的喜好,梁振英政府的選擇可能顛倒過來,眾人的下策反是他的上策,因為對建制挑戰最少,安全系數最高。
誰願見梁振英今晚慶功?
誰願見梁振英今晚慶功?
勿讓陳茂波今晚向解放軍預祝勝利
勿讓陳茂波今晚向解放軍預祝勝利
29名非官方委員全部由特首委任,還加上7名官員。梁振英曾高調批評反對修訂的香港人「不顧歷史」,陳茂波更在網誌向關注團體高呼「豈有此理」,大家能相信城規會可以忤逆長官意志,舉行公正聆訊嗎?
(詳情可到網站 www.savecentral.hk)。
硬往臉上貼金的失敗主義者
硬往臉上貼金的失敗主義者
黎廣德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
上週六下午跑到光華文化中心聽台灣文化企業家詹宏志的演講,他最近說公務員是「很有禮貌的失敗主義者」,在台灣引起不少迴響,演講主持梁文道也說心有同感。晚上回家看到扶貧高峯會的新聞,令人目瞪口呆,整晚睡不安寧。
特首梁振英於高峰會上形容制訂貧窮線是「破天荒」,處處暗示這是本屆政府有別於前朝的創舉,市民應該感恩。但梁振英旋即表示「滅貧是不可能,財富差異永遠不可消滅」,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更多番強調「貧窮線非扶貧線」,拒絕設定減貧目標,更聲稱不會以此作為提供補助的指標。
若果同一個扶貧高峯會放在一個民主社會,當政府發現社會上每五人便有一人跌落在貧窮線之下,每三名長者便有一名在貧窮中掙扎,高峯會主題必然是 War on Poverty,「向貧窮宣戰」。但昨天的主調剛好相反,特區政府的第一第二把手,用不同的語言偽術包裝,叫市民不要有滅貧的期望,不要用貧窮率來量度梁班子的政績,更向商界保證無意縮減貧富差距,不搞福利社會。更有甚者,有少數扶貧委員會的學者委員竟然沒有指正梁、林兩位立論的謬誤,反而挺身附和政府論調,實在令人唏噓。
政府謬論的核心是刻意混淆了兩個統計學基本概念:平均數
(average)與中位數 (median)。貧窮線是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與平均數無關,所以滅貧不等於削富。
為了方便理解,設想全社會只有五個家庭,收入分别是2、4、5、10、100元;中位數是按收入高低排在中間,即排第三的家庭,所以是5元。貧窮線是中位數的一半,所以是2.5元,五個家庭有一個在貧窮線之下,所以貧窮率是20%。要消滅貧窮,只需把入息最低只有2元收入的家庭變成2.5元,這個社會便沒有人活在貧窮線下。政府毋須改變社會上其他人的收入,更毋須令收入10元或100元的富戶減收一分一毫,中位數依然是5元(收入排第三的家庭),貧窮線依然是2.5元,但從此貧窮率便從20%跌至零,滅貧大功告成。
今次政府報告中最令人詫異的數字不是香港有131萬名窮人 (因為大家早已公認香港是全球貧富懸殊最厲害的發達城市) ,而是貧窮住戶距離貧窮線的收入總差距,只有每年148億元。換句話說,如果政府把錢用得其所,每年只需拿出148億元,便可以將所有窮人拉往貧窮線之上。這實在是一個天大喜訊,因為光是過去兩年的政府財政盈餘,便已近1400億元,所以滅貧資源充裕得很,只在乎梁班子的一念之差。
搞清上述的統計概念,便明白梁振英如何信口雌黃:滅貧不僅可能,更在政府能力範圍之內;滅貧之後貧富差距會縮窄,但入息中位數以上的中產或富戶的收入可以繼續增加而不影響貧窮線。社會上從沒有人要求消滅「財富差異」或建設削減工作誘因的「福利社會」,梁振英以此作為不能滅貧的藉口,直把香港人當傻瓜。特區兩位最高把手在扶貧高峯會上推銷這些不合邏輯的論調,實在令香港淪為國際笑柄。
政府如何能最有效地運用148億元,甚或因政策漏洞而需更多資源才能滅貧,都可以從詳計議,但絕非抹殺滅貧願景的藉口。梁振英和林鄭月娥又要威又要戴頭盔,十足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失敗主義者。
[原刊於《明報》, 2013年9月27日]